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有人曾問:“有些個體的形態特征幾乎一樣,為何非要將其分為不同物種?”楊祝良表示:“不同物種意味著不同的基因,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化合物;即使當前將其作為同一物種,也要注意保護不同種群,不然會影響未來物種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中,不少科研人員會通過繪制樹形圖,直觀呈現物種的進化、親緣關系。楊祝良說:“繪制‘生命之樹’,不僅具有科學意義,還能帶動產業發展、護佑百姓健康。”
一個物種,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看似一樣的羊肚菌,實際上屬于幾十個不同的物種。“要想提高羊肚菌的產量,關鍵是搞清楚哪類羊肚菌能人工栽培、哪類羊肚菌能高產。”楊祝良團隊發現,羊肚菌起源于北半球溫帶地區,經歷過第四紀冰期的羊肚菌更喜歡低溫,不適合在高溫區域種植;只有腐生型的羊肚菌才能用于栽培,共生型羊肚菌人工栽培很難;腐生型羊肚菌中,最容易人工栽培的是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等,這為產業化育種提供了方向,進而實現了網友點贊的“羊肚菌自由”。
一次科普,護佑一方百姓健康。2000年3月,廣東發生一起誤食野生菌中毒事件,拿到標本后,楊祝良發現,這是鵝膏屬新種,并將其命名為致命鵝膏。為了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楊祝良團隊繪制了“毒蘑菇圖鑒”,提出了“‘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靴’的蘑菇不吃”等科普口訣。
國內誤食野生蘑菇事件,不少是因為誤食了劇毒鵝膏菌,楊祝良指導學生、副研究員蔡箐跑遍大半個中國,采集和借閱了大量標本,終于研究清楚,我國一共分布有12種劇毒鵝膏菌,其中8個是已知物種、4個是新物種;劇毒鵝膏菌主要分布在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下。
“現在云南村莊周邊很少見到劇毒鵝膏菌了。我們拿劇毒鵝膏菌的照片給村民看,他們會說這種菌子有毒,不能吃。”蔡箐說,不少村民擔心有人或牲畜誤食劇毒鵝膏菌,見到了就直接把它銷毀。
楊祝良說。探索本身就是意義——坐在屋子里的我們,永遠想知道屋外的林子里有什么……”
來源|《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