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縣域典范,新鄉賢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近日,在常山縣大橋頭鄉大橋村,常山縣統一戰線助力“擴中提低”行動的號角正在吹響,常山縣新鄉賢同心共富基金成立后首個投資建設的“共富菇園”項目正式啟動。常山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姜雪峰講話,縣工商聯、縣農業農村局主要領導,縣經信局、縣市場監管局分管領導,各寓外常山商會、民主黨派和統戰團體、鄉村干部、“共富菇園”項目員工代表等參加。
常山縣新鄉賢同心共富基金由常山縣商會和各寓外常山商會的新鄉賢企業家捐贈成立,主要用于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公益慈善等。“通過投資建設合適的共同富裕項目,來幫助家鄉部分低收入村和村民增加收入,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常山縣新鄉賢同心共富基金代表、常山縣福建商會會長符長春說,新鄉賢同心共富基金首輪募集資金200萬元,用于“共富菇園”項目建設。同時,每年村集體總收益超過10萬元部分的50%將捐贈給基金,從而形成“創富—帶富—共富”的良性循環,不斷充實共富基金池,可為更多優質項目注入“金融活水”。
猴頭菇是“常山三寶”之一,是當地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眼下,猴頭菇大棚已搭建完畢,10萬袋菌棒已陸續進場。大橋頭鄉大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共富菇園項目負責人韓國強介紹,“共富菇園”園區占地約35畝,共有種菇大棚32個、出菇層架380余個,配備觀光大棚、烘干房、冷庫等,預計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種植40萬袋,實現村集體創收2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增收30萬元。
如何讓小小猴頭菇成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據了解,“共富菇園”按照“新鄉賢+村集體+第三方+村民”的合作模式運營,創新打造“X+4+4+1”共富模式。簡單來說,除了新鄉賢同心共富基金出資200萬元用于猴頭菇種植基地建設外,村集體作為業主成立“橋盛”強村公司,代建代管共富菇園,并創建特色品牌,鏈接省企、商會、市場、大型菇企,以多維營銷保障產品銷路;第三方種植機構負責猴頭菇的種植、經營、技術指導,確保獲得正常產量及以上;村民以土地入股、提供勞務輸出,最終按比例共享收益,此外,每年共富菇園總收益的10%將用于本村特殊人群、低收入農戶的幫扶資助。
“在猴頭菇銷售中,我們會廣泛動員新鄉賢以及民主黨派人士、統戰團體成員等參與其中認購助銷鮮菇,對于無法銷售部分轉成干菇的,可以利用其人脈資源牽線搭橋,聯系猴頭菇深加工企業進行認購,確保種植有收成、有銷路,帶動村民穩定增收。”常山縣委統戰部負責人說,新鄉賢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一直以來,縣委統戰部深入實施“兩進兩回”“同心共富”行動、“常雁回歸”工程,著力引導廣大新鄉賢發揮各自所長,回歸鄉里、反哺桑梓,“共富菇園”項目建設正是新鄉賢帶富推動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姜雪峰在講話中首先向縣內外各商會、廣大鄉賢積極參與“同心共富”行動,帶項目、資金、技術回饋鄉村,助力家鄉發展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共富菇園”項目的成功啟動,是常山統一戰線貫徹中央、省市縣委部署和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實際行動,也是寓內外常山商會和廣大常山鄉賢反哺家鄉、踐行“先富幫后富”的又一次生動實踐。縣委統戰部、縣工商聯以及相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做好服務,共同把“共富菇園”打造成標桿項目、精品工程,真正成為助農增收致富的好項目,為全縣乃至全市新鄉賢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為“擴中提低”改革提供更多“統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