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山設施農業項目區是2009年2月份投產建設的,在旗委、政府的正確引導下,黨工委、工作部的領導高度重視設施農業工作,同時也在極力為百姓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致富路。新一屆黨工委、工作部一班人上任后,客觀準確分析了二龍山現狀。
把握“四大環節”搶抓一個機遇。一是把握基礎設施建設環節。春節剛剛過后,天氣還沒有轉暖,在政府辦公樓北側,工人師傅們干得已是熱火朝天,占地30畝的10棟大棚, 15天的時間投資30萬元的工程,悄然而起,展現在世人面前。二是把握原料與技術引進環節。在河北平泉聘請了技術人員,在技術上利用外地的成功經驗,減少了技術風險,同時更加堅定了二龍山人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信心。3月16日投資5.5萬元,從河北平泉引進9萬棒滑子菇和1萬棒平菇菌種,在當地購進鋸末、玉米芯等原料。工作部選派一名領導負責此項工作,加強每個環節的管理、監控與學習,滑子菇、平菇栽培技術。三是把握鮮菇生產與加工環節。4月25日,完成了原料裝袋,接種工作,在技術員精心管理下菌絲的生長很快,看著每天都有新變化的菌絲,黨工委劉忠奇書記看到這種情況,意味深長的說道:“我們離成功又進了一步”,一起參與勞動的工人們也露出了歡喜的笑容!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來到6月15日,平菇的菌絲已經長出了第一批鮮菇,鮮菇長勢喜人,深受市場歡迎。剛出棚的鮮菇進入了音德爾早市,并且價格在3.5元/斤左右,利潤相當可觀,相繼滑子菇鮮菇上市,市場價格在4.5元/斤左右,且每天銷量達到400—500斤,在產菇高峰期每天可采摘鮮菇達4000—6000斤,大部用于加工腌制,有一少部分曬制干品。在一個生長周期內,共出棚鮮菇30萬斤,當年收回投資的情況下利潤在15萬元。四是把握市場銷售環節。看準市場,實施訂單經營,效益有了保證。乘勢而上,搶抓設施農業發展機遇。尋求農村的發展,緊緊抓住該旗發展設施農業的優惠政策,把握保增長、擴內需、促民生的機遇,加快發展二龍山食用菌基地建設。
以“三個帶動”實現“三個轉變”。一是以冒山村周邊為帶動,實現由傳統農業向避災農業的轉變。冒山村農民土地較少,富余勞動力較多,群眾認識高,現村民付連喜同志投資13萬元建設大棚6棟,發展食用菌產業。二是以科技為帶動,實現單一品種向多品種轉變。加強科技培訓,組織人員到外地學習先進技術與經驗,建立制菌實驗室設備及引進制菌設備,建成多菌種,全方位滿足市場需求適合本地發展的食用菌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