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道真自治縣玉溪鎮淞江村沿河組尋劍壩食用菌園區內,菇香撲鼻,一枚枚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香菇升柄展傘,菇農們穿梭于滿棚菌壟間,忙著采摘成熟的香菇。
這就是當地人口中那塊跨越山水的“飛地”。池村村利用茅臺集團食用菌產業發展幫扶資金500萬元,在基礎設施完備的淞江村蘑菇園區建設45個“飛地食用菌大棚”,兩個村通過跨地區園區共建,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突破區位和資源掣肘,實現產業集聚、資源互補、互利共贏、協調發展。
池村村原來是市級深度貧困村,村內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交通不便,發展一直受到瓶頸制約。2021年,茅臺集團食用菌產業發展幫扶資金500萬元讓池村村人犯了難,村里沒有合適的土地用于發展食用菌大棚,且相關配套不成熟。
“我們心里直犯嘀咕,池村村沒有發展食用菌大棚的先例,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害怕花這么多錢建大棚,最后打了水漂。”玉溪鎮副鎮長羅海雄回憶。
“池村村有資金、沒資源,我們淞江村的食用菌產業園有發展基礎,兩村可以合作共建。”淞江村黨總支書記韓俊建議。
想法一經提出,便獲得各方支持。在玉溪鎮黨委的支持下,兩村大膽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飛地”經濟抱團發展的新模式,提出整合淞江村土地資源和池村村扶持資金,抱團聯動發展大棚種植的思路。
一塊產業“飛地”,摘掉了池村村“深度貧困村”的帽子,是兩村追求共同富裕夢想的有益探索,為池村村集體經濟增收約30萬元,為淞江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鄭代志是跟隨“飛地”到淞江村的池村村人,聽說淞江村大力發展池村村“飛地”于此的食用菌產業后,在外務工的鄭代志決定回鄉發展,承包了3個食用菌大棚。
“一出大棚就是冷庫,配套跟得上,收購價格有保底,減少了許多后顧之憂。”鄭代志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由于種植管理科學得當,鄭代志菇棚里的菇長勢喜人,一級菇達90%以上,今年收入達23萬元。
“堅持強強聯合,合作共贏、共謀發展,充分發揮兩個村各自的優勢,由‘單個打拼’向‘抱團發展’轉變,形成了優勢互補、互幫互助、成果共享的互利聯結機制。”羅海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