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清晨,冊亨香蕉大數據扶貧產業園內一片繁忙,放眼望去,只見蕉田里密密麻麻地擺放著黑木耳菌棒,形態各異的木耳破棒而出,村民在田壟間嫻熟地采摘。“在冬閑的香蕉田種植黑木耳,這既是創新模式,又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王怡贊嘆道。
“剛好種完木耳,就可以接著種香蕉了。”談起“蕉耳輪作”,貴州榮善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庭貴面帶微笑算了一筆賬:“黑木耳的廢菌棒還可以放到香蕉地里做成有機肥,改善土質環境。”“今年,高洛街道糯米蕉產業園中種植的190余萬棒木耳,預計可產出黑木耳23萬斤,總產值為800余萬元。”
近年來,冊亨縣通過“蕉耳輪作”模式,抓住糯米蕉的種植空檔,利用冬閑土地種植木耳,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實現改善土壤、一地多用、蕉耳兩收等多重效益,同時帶動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獲得更多經濟效益,以產業興旺助推鄉村振興。
“冬天種木耳,春天種香蕉,一年四季都有錢賺哩。”高洛街道高寨村六組村民羅乜桃笑著說,“在家門口多了一份收入,又能賺錢又方便照顧家庭,比單純務農的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挺好的!”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羅乜桃和其他務工人員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汗水和付出,過上越來越幸福的日子。
冊亨香蕉大數據產業園以發展香蕉種植業為主題,并通過“蕉耳輪作”與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生態技術模式,手把手教務工人員種植木耳與香蕉,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每天至少都有50余名工人同時作業,忙的時候每天有150余名工人,每小時收入不低于10元。”據貴州富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王嵐介紹,園內的工人大部分是來自附近村子的群眾,大多為留守在家的婦女,如今在家門口成為“工薪族”,每月收入有了保障,裝進口袋里的錢越來越多,生活逐漸好起來,大伙兒的觀念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冊亨縣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戶增收,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現如今的冊亨香蕉大數據扶貧產業園按照“擴規模、強龍頭、創品牌、惠農戶”的發展思路,依托南北盤江低河谷地區自然條件優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大力發展糯米蕉產業,探索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的產業發展新路。目前,該縣糯米蕉種植面積9.7萬畝,年總產值3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