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表,您今年在我們村推廣的林下天麻生態種植模式太成功了,我現在挖出來的天麻就已經3兩多了,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初秋時節,萬物競秀,五峰縣人大代表、長樂坪鎮橋坪村黨支部書記鄧鋒一大早就帶著剛出土的天麻趕到五峰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向該縣人大代表、五峰現代農業科技示范中心主任王業紅報喜。
破除難題,林下天麻生態種植模式應運而生
五峰地處武陵山系向巫山山脈過渡的鄂西南山區,國土面積2372平方千米,位于東經110度與北緯30度交匯的“神秘交叉區”,林地土質疏松、深厚,氣候溫和濕潤,具有得天獨厚的天麻生長自然環境,五峰天麻也因其優良的品質暢銷羅田、云貴川等主產區。
但近年來,生態紅線的劃定以及森林資源保護讓五峰天麻產業一度陷入了發展困境。
“現在的最大問題是要保護資源不能砍樹,可種天麻就是需要很多木材。”面對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究竟能不能支持五峰天麻產業的發展?能否從節本降耗的技術層面解決天麻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又該如何引導農民標準化科學種植創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了王業紅重點研究的課題。
為滿足農民產業發展的需求,五峰縣人大常委會從全縣325名人大代表中根據代表的專業特長、地域屬性等綜合因素挑選出20名人大代表,成立了由縣人常委會主任文牧領銜的特色產業代表小組,重點聚焦天麻的研究與發展。
通過天麻產業發展聯合攻關技術團隊的反復試驗發現,木材本身并不與天麻生長存在直接供養關系,只是不同木材提供的碳源供給蜜環菌生長的時間有所不同。
得出這一結論后,特色產業代表小組遍訪全國天麻主產區,深入走訪天麻大王肖長華等天麻種植、營銷能手,開展專題調研5次,召開代表小組會議20余次,終于摸索出林下天麻生態種植模式,并研發出了采用代料技術生產,可以替代傳統木材的菌棒。
全面推廣,新技術讓五峰天麻喜獲新生
菌棒研究出來了,但實際種植效果如何?農民能不能接受?王業紅心中并沒有底。
為打消這這些疑惑,特色產業代表小組決定先行先試,由縣鄉人大代表張青松、胡宗富、謝建國帶頭“吃螃蟹”,開展天麻代料節材栽培技術林下生態種植試驗示范。
2021年,張青松在自家林子里種下了林下天麻生態種植模式的第一畝試驗田。
“這種新模式節材率可達70%,在林下種植也不與糧食爭地,同時又可以提高收入,我一定要率先學習和掌握天麻種植新技術,然后推廣給村民。”張青松說道。
同年,特色產業代表小組又分別在高中低三種不同海拔地區試驗種植,均獲得成功,每平方米平均天麻產量達到11.2公斤,最高產量達到18公斤以上,質量檢驗達到藥典標準。
為了讓農民少走彎路,掌握科學的種植和管理技術。今年以來,特色產業代表小組在全縣八個鄉鎮發展了500余畝天麻代料林下栽培示范基地,并通過技術培訓會,從選種、種植、除草等方面指導農民,還聘請5名產業專干和2名專職技術指導員,分區域到田間地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天麻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通過代表們的持續跟蹤調查,發現用林下天麻生態種植模式的天麻長勢良好,貴州烏蒙騰、寧強西鄉、羅田天麻協會等天麻菌業界知名人士專家聞訊紛至沓來參觀考察,對技術可行性及試驗效果予以充分肯定。
迭代升級,天麻產品消費市場前景廣闊
在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省人大代表、特色產業代表小組成員熊昌麗提出了《關于大力支持林下天麻代料生態種植助力長江生態大保護的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需求不斷提高,鮮食天麻逐漸成為時尚和習慣。近年來,五峰縣人大代表、五峰博翎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仲龍和他的科研團隊同步開展了菜用(鮮食)天麻的選育和室內代料栽培的試驗研究,目前已取得預期效果。
為保證天麻種子質量,朱仲龍勇于發揮專業特長,致力于天麻良種生產,解決了現有品種多亂雜的問題。在他的建議下,五峰正在開展天麻種質資源保護,加大了良種選育力度。
隨著天麻代料技術和配套技術的日趨成熟,代料生產工藝不斷創新,成本不斷降低,代表們又在忙著延伸天麻產業鏈,目前天麻凍干產品已研發成功,首批產品獲得一致好評。這不僅可以推動五峰天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山理論”的科技轉化,也將在湖北省的天麻產業發展中發揮人大代表的積極作用。
五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文牧表示,今年天麻被列入湖北省“十大楚藥”之一,推進天麻產業標準化健康發展,打響“湖北天麻”品牌,拓展天麻的下游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五峰天麻特色代表小組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