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紛紛“冒頭”,進入生長旺盛期,同時也進入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發期。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野生蘑菇中很多毒性大且難以辨識,市民一定要增強自我防范意識,不采、不買、不吃野生蘑菇。
因誤食野蘑菇 三人中毒
6月16日下午4點27分,市衛生健康委開發區分局收到東營市人民醫院報告:收治3例誤服野生菇出現頭痛癥狀病人,立即將情況上報東營市疾控中心,采摘了患者所誤服的野生蘑菇,并按要求派3名調查員對患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據悉,3名患者于6月16日下午2點30分左右在東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農貿市場北門對面橋頭的樹下草叢內,采摘野生蘑菇后共同少量食用,自覺味苦咀嚼后吐出,食用約1小時后發病,出現頭疼、頭暈、胸悶的癥狀,經過催吐、洗胃、輸液治療后,3名患者癥狀緩解,狀態良好。
避免野生蘑菇中毒,最好的辦法是“三不”
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很多野生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十分相似,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甚至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才能鑒別,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感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想辨別更加困難。很多老百姓根據顏色、氣味,或者用銀針、大蒜等民間錯誤方法來鑒別毒蘑菇,這是不科學的做法,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預防蘑菇中毒,最好的辦法是“三不”——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即使其看起來與平常食用的蘑菇外形相似。請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應對誤食中毒,這些處理措施值得掌握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已知有毒蘑菇520余種,中毒總體病死率為11.69%至42.30%,已成為我國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類急癥。超過90%的蘑菇中毒首先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表現,根據蘑菇種類不同可累及不同器官及系統,可分為急性肝損型、急性腎衰竭性、溶血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光過敏皮炎型七種類型。
無論哪一類型的蘑菇中毒,應盡快到專業醫院對癥治療。為了減少毒物吸收、爭取更多時間救治,在醫生救治之前應盡快采取以下措施: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在等待醫生救治時,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后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將胃里的東西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讓中毒者飲用少量糖鹽水,補充丟失的體液,防止中毒者脫水導致休克;對已經昏迷的中毒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保留野生蘑菇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毒蘑菇認識誤區◆◆
謠言一: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不好看的沒有毒。
錯!顏色與形狀不能簡單區別蘑菇是否有毒!
謠言二:長在潮濕處或糞便處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
錯!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環境的“清潔”“骯臟”與蘑菇的毒性無關!
謠言三:毒蘑菇跟銀器、生姜、大米、生蔥一起煮,液體顏色變黑有毒,顏色不變則無毒。
錯!“銀針驗毒”是小說和電視情節,可以驗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為生物堿,不能與銀器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無顏色變化。
謠言四:高溫烹煮可以破壞毒蘑菇中的毒素。
錯!毒蘑菇所含毒素的毒性穩定,耐高溫,抗干燥,一般烹調方法根本無法破壞,加入大蒜、生姜等佐料也不能破壞毒素。
謠言五:毒蘑菇水一泡就變渾,無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錯!變渾是因為蘑菇含有漿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能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會變渾。
因誤食野蘑菇 三人中毒
6月16日下午4點27分,市衛生健康委開發區分局收到東營市人民醫院報告:收治3例誤服野生菇出現頭痛癥狀病人,立即將情況上報東營市疾控中心,采摘了患者所誤服的野生蘑菇,并按要求派3名調查員對患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據悉,3名患者于6月16日下午2點30分左右在東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農貿市場北門對面橋頭的樹下草叢內,采摘野生蘑菇后共同少量食用,自覺味苦咀嚼后吐出,食用約1小時后發病,出現頭疼、頭暈、胸悶的癥狀,經過催吐、洗胃、輸液治療后,3名患者癥狀緩解,狀態良好。
避免野生蘑菇中毒,最好的辦法是“三不”
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很多野生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十分相似,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甚至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才能鑒別,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感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想辨別更加困難。很多老百姓根據顏色、氣味,或者用銀針、大蒜等民間錯誤方法來鑒別毒蘑菇,這是不科學的做法,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預防蘑菇中毒,最好的辦法是“三不”——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即使其看起來與平常食用的蘑菇外形相似。請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應對誤食中毒,這些處理措施值得掌握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已知有毒蘑菇520余種,中毒總體病死率為11.69%至42.30%,已成為我國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類急癥。超過90%的蘑菇中毒首先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表現,根據蘑菇種類不同可累及不同器官及系統,可分為急性肝損型、急性腎衰竭性、溶血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光過敏皮炎型七種類型。
無論哪一類型的蘑菇中毒,應盡快到專業醫院對癥治療。為了減少毒物吸收、爭取更多時間救治,在醫生救治之前應盡快采取以下措施: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在等待醫生救治時,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后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將胃里的東西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讓中毒者飲用少量糖鹽水,補充丟失的體液,防止中毒者脫水導致休克;對已經昏迷的中毒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保留野生蘑菇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毒蘑菇認識誤區◆◆
謠言一: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不好看的沒有毒。
錯!顏色與形狀不能簡單區別蘑菇是否有毒!
謠言二:長在潮濕處或糞便處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
錯!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環境的“清潔”“骯臟”與蘑菇的毒性無關!
謠言三:毒蘑菇跟銀器、生姜、大米、生蔥一起煮,液體顏色變黑有毒,顏色不變則無毒。
錯!“銀針驗毒”是小說和電視情節,可以驗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為生物堿,不能與銀器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無顏色變化。
謠言四:高溫烹煮可以破壞毒蘑菇中的毒素。
錯!毒蘑菇所含毒素的毒性穩定,耐高溫,抗干燥,一般烹調方法根本無法破壞,加入大蒜、生姜等佐料也不能破壞毒素。
謠言五:毒蘑菇水一泡就變渾,無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錯!變渾是因為蘑菇含有漿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能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會變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