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農林廢棄物生產食用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農業廢棄物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近日,人社部2022年專家服務基層示范團“秦巴山區香菇高效栽培生產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在鄖西縣啟動,由市香菇產業鏈工作專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市農業農村局、市農科院組成的項目專家團隊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據了解,實施專家服務基層行動,是國家、省、市各級人社部門創新專家服務工作體制機制,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旨在發揮高端專家人才在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支持專家柔性流動,破解一批制約基層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培養一批基層急需緊缺人才,轉化一批應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積極推進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今年,全國共遴選了60個專家服務基層示范團項目,“秦巴山區香菇高效栽培生產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就是其中之一。項目主要根據秦巴山區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和栽培模式,篩選優質香菇品種,建設香菇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培訓當地技術人員和農民,為十堰市等秦巴山區15個縣市區提供香菇栽培示范和技術指導服務。
鄖西縣處于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巴山區腹地,在漢江上游北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是香菇栽培的“黃金岸線”。近年來,該縣將食用菌產業鏈作為六大重點農業產業鏈“頭號工程”來打造,初步形成菌種研發、基地種植、加工銷售、外貿出口全產業鏈條發展。2021年,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2600萬袋,年總產值達13.5億元,實現香菇外貿出口6700萬美元。
鄖西縣還依托華中農業大學、市農科院,探索開展菌種研發,成立菌種研發專家工作站,組建鄂西北食用菌種研發中心,年生產食用菌菌種120萬公斤用于菌棒制作。與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合作,開展“以草代木”種菇示范,年種植巨菌草5000畝,種植“以草代木”菌棒2萬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把握項目實施地帶來的機遇,與市農科院等專家深度合作,破解食用菌產業鏈上中下游相關難點、重點等問題。”鄖西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圍繞建立專家工作站、制棒科技示范車間、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基地等方面,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和“集中制棒、分戶出菇”的供棒模式全覆蓋,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產、加、銷一體聯,權、責、利一體享”的共享機制,做強菌業、富裕菇農、走在前列。
據了解,實施專家服務基層行動,是國家、省、市各級人社部門創新專家服務工作體制機制,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旨在發揮高端專家人才在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支持專家柔性流動,破解一批制約基層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培養一批基層急需緊缺人才,轉化一批應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積極推進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今年,全國共遴選了60個專家服務基層示范團項目,“秦巴山區香菇高效栽培生產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就是其中之一。項目主要根據秦巴山區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和栽培模式,篩選優質香菇品種,建設香菇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培訓當地技術人員和農民,為十堰市等秦巴山區15個縣市區提供香菇栽培示范和技術指導服務。
鄖西縣處于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巴山區腹地,在漢江上游北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是香菇栽培的“黃金岸線”。近年來,該縣將食用菌產業鏈作為六大重點農業產業鏈“頭號工程”來打造,初步形成菌種研發、基地種植、加工銷售、外貿出口全產業鏈條發展。2021年,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2600萬袋,年總產值達13.5億元,實現香菇外貿出口6700萬美元。
鄖西縣還依托華中農業大學、市農科院,探索開展菌種研發,成立菌種研發專家工作站,組建鄂西北食用菌種研發中心,年生產食用菌菌種120萬公斤用于菌棒制作。與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合作,開展“以草代木”種菇示范,年種植巨菌草5000畝,種植“以草代木”菌棒2萬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把握項目實施地帶來的機遇,與市農科院等專家深度合作,破解食用菌產業鏈上中下游相關難點、重點等問題。”鄖西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圍繞建立專家工作站、制棒科技示范車間、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基地等方面,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和“集中制棒、分戶出菇”的供棒模式全覆蓋,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產、加、銷一體聯,權、責、利一體享”的共享機制,做強菌業、富裕菇農、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