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春日午后,陽光正好。走進位于金壇區薛埠鎮泉江村的茅山靈芝桑黃研發種植基地,滿眼都是采摘后晾曬的金黃色桑黃。
“這還是3年前栽培的,前兩天最后一次收獲。”常州市百芝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蓉云說,達到她家基地這種工廠化育種、栽培、加工、銷售桑黃規模的,目前在全國不超過5家。
桑黃,是一種長在桑樹上的藥用真菌,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代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藥性論》《本草綱目》等都有記載,被稱為“森林黃金”。
周蓉云說,桑黃是上千味中藥材中真正實現一味成方的珍品。正是看中這一菌種受現代人歡迎的發展前景,她與父親在南京農科院、鎮江農科院和當地專家的指導下,開始人工種植桑黃的試驗。得到援陜專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張洪海的幫忙,從“金蠶之鄉”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的野生桑樹上采集、分離形成純化桑黃菌種。基地建有10個400平方米的7層立體式廠房,在恒溫恒濕的凈化車間栽培。每年春節前后,利用粉碎的桑枝作為營養基料培育菌棒,5個月后菌絲成熟,開口出菇,此后陸續長成半圓形狀,色澤漸黃。
“今年,基地首次向陜西省石泉縣種植戶發去兩批桑黃菌棒呢。”周蓉云說,這是作為省級巾幗助農創新基地為蘇陜協作結對單位鄉村振興作的一份貢獻。
“這還是3年前栽培的,前兩天最后一次收獲。”常州市百芝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蓉云說,達到她家基地這種工廠化育種、栽培、加工、銷售桑黃規模的,目前在全國不超過5家。
桑黃,是一種長在桑樹上的藥用真菌,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代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藥性論》《本草綱目》等都有記載,被稱為“森林黃金”。
周蓉云說,桑黃是上千味中藥材中真正實現一味成方的珍品。正是看中這一菌種受現代人歡迎的發展前景,她與父親在南京農科院、鎮江農科院和當地專家的指導下,開始人工種植桑黃的試驗。得到援陜專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張洪海的幫忙,從“金蠶之鄉”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的野生桑樹上采集、分離形成純化桑黃菌種。基地建有10個400平方米的7層立體式廠房,在恒溫恒濕的凈化車間栽培。每年春節前后,利用粉碎的桑枝作為營養基料培育菌棒,5個月后菌絲成熟,開口出菇,此后陸續長成半圓形狀,色澤漸黃。
“今年,基地首次向陜西省石泉縣種植戶發去兩批桑黃菌棒呢。”周蓉云說,這是作為省級巾幗助農創新基地為蘇陜協作結對單位鄉村振興作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