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阿所村和都拉布依族鄉上水村交界處,一片約100畝的平地上有序排開幾十個白色集裝箱式的“小房子”和白色大棚,這里是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那些“小房子”是智能菇房。
3月2日早上8點多,作為基地的現場技術人員,阿所村村民羅仕文來到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始當天第一輪巡查工作。
羅仕文來到B1-3號智能菇房前,首先查看門邊顯示屏數據情況:空氣溫度18.2攝氏度、空氣濕度71.2%RH、土壤濕度7.7%RH、光照值418Lux、二氧化碳濃度536PFM……隨后,他打開菇房門,仔細查看食用菌紅托竹蓀的生長情況。
“智能菇房可以實現遠程自動化控制,對菇房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進行監測記錄,根據種植品類要求可智能調節,不再需要‘靠天吃飯’,打造符合各種食用菌生長的人工氣候環境。在智能菇房智能調控實現標準化的基礎上,我每天主要檢查菇房設備運行情況,還要對菇房內各層架食用菌生長情況進行人工觀察,特別是一些死角位置的土壤濕度、食用菌竹蛋顏色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病蟲害等情況,進一步確保食用菌生產的精細化。”羅仕文說。
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是由區屬平臺公司貴陽蓬萊城鄉發展有限公司搭建示范平臺,引進貴州聚控等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生產,以貴州科學院、貴州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科技力量為依托,通過“平臺公司+龍頭企業”的運營模式,打造的“產學研”于一體的食用菌產業示范區。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00畝,共建成標準化種植大棚約19360平方米,智能菇房50個,于2020年11月建設完成。
截至今年2月,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已開展紅托竹蓀、花菇、智能出菇示范生產試種植,目前已完成各類食用菌種植47萬棒,與貴州科學院開展其他品種如玉木耳、羊肚菌、鹿茸菇、姬松茸、靈芝等品種的試驗種植;產量約16.5萬斤,其中紅托竹蓀產量約1萬斤(含干品)、花菇約5萬斤(含干品)、平菇鮮品約10萬斤,以及姬松茸、玉木耳等其他產品約0.5萬斤,產值約265萬元。
據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現場管理人員楊進華介紹,根據一年多時間的試種植,今年基地對智能菇房種植品類進行了重新評估調整,結合食用菌銷售市場情況,今年將主要以紅托竹蓀為主要品種開展種植。“從種植菌棒到出菇一個周期大約在3個月左右,目前去年底種植的13個菇房的紅托竹蓀已經陸續生出竹蛋、開出竹花,即將采收。其余菇房也在陸續開展種植。”楊進華說。
近年來,白云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等相關部署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白云區加快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一園多點”為總體規劃布局來推動食用菌產業,其中“一園”即為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
去年,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完成投用以來,輻射帶動周邊牛場布依族鄉、都拉布依族鄉、沙文鎮等陸續建成食用菌種植基地21個,種植香菇、羊肚菌、紅托竹蓀等優勢食用菌。全區累計完成食用菌種植4562.7萬棒。
按照“種植在全省、加工在白云、銷售在全國”的思路,白云區還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力度,打造貴州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先后引進了貴州中科易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貴州萬泰現代農業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入駐白云區,開展羊肚菌、紅托竹蓀凍干生產及香菇干菇生產。該區明確做優品種、做深加工、做強品牌、做優服務的發展思路,著力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推動菌種研發生產、菌棒工廠化生產供應、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林下種植、廢棄菌棒回收利用、食用菌精深加工,持續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白云區還對蓬萊仙界景區神農莊園實施提升改造,擬將其打造成以食用菌為主題,融合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科普教育、養老養生等產業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初步形成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和菌文旅融合的產業格局,力爭在做優一產、做精二產、做活三產的基礎上,實現食用菌產業“接二連三”。
“截至2月底,白云區今年食用菌種植已達1119萬棒,占一季度目標1100萬棒的101.7%,提前完成一季度種植目標任務。蘑力小鎮旅游項目(一期)也完成了總工程量的90%,有望于今年5月開園。”白云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白云區將把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旅游產業化結合起來,高質量打造以“一二三”為核心的都市現代農業格局,1個核心,即以蘑力小鎮建設為一個核心;突出2個重點,即突出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文旅一體化兩個重點;推進3項工程,即實施強菌、穩菜、優果三項工程,全面推動鄉村各項產業提質增效,助推鄉村振興。
3月2日早上8點多,作為基地的現場技術人員,阿所村村民羅仕文來到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始當天第一輪巡查工作。
羅仕文來到B1-3號智能菇房前,首先查看門邊顯示屏數據情況:空氣溫度18.2攝氏度、空氣濕度71.2%RH、土壤濕度7.7%RH、光照值418Lux、二氧化碳濃度536PFM……隨后,他打開菇房門,仔細查看食用菌紅托竹蓀的生長情況。
“智能菇房可以實現遠程自動化控制,對菇房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進行監測記錄,根據種植品類要求可智能調節,不再需要‘靠天吃飯’,打造符合各種食用菌生長的人工氣候環境。在智能菇房智能調控實現標準化的基礎上,我每天主要檢查菇房設備運行情況,還要對菇房內各層架食用菌生長情況進行人工觀察,特別是一些死角位置的土壤濕度、食用菌竹蛋顏色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病蟲害等情況,進一步確保食用菌生產的精細化。”羅仕文說。
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是由區屬平臺公司貴陽蓬萊城鄉發展有限公司搭建示范平臺,引進貴州聚控等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生產,以貴州科學院、貴州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科技力量為依托,通過“平臺公司+龍頭企業”的運營模式,打造的“產學研”于一體的食用菌產業示范區。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00畝,共建成標準化種植大棚約19360平方米,智能菇房50個,于2020年11月建設完成。
截至今年2月,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已開展紅托竹蓀、花菇、智能出菇示范生產試種植,目前已完成各類食用菌種植47萬棒,與貴州科學院開展其他品種如玉木耳、羊肚菌、鹿茸菇、姬松茸、靈芝等品種的試驗種植;產量約16.5萬斤,其中紅托竹蓀產量約1萬斤(含干品)、花菇約5萬斤(含干品)、平菇鮮品約10萬斤,以及姬松茸、玉木耳等其他產品約0.5萬斤,產值約265萬元。
據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現場管理人員楊進華介紹,根據一年多時間的試種植,今年基地對智能菇房種植品類進行了重新評估調整,結合食用菌銷售市場情況,今年將主要以紅托竹蓀為主要品種開展種植。“從種植菌棒到出菇一個周期大約在3個月左右,目前去年底種植的13個菇房的紅托竹蓀已經陸續生出竹蛋、開出竹花,即將采收。其余菇房也在陸續開展種植。”楊進華說。
近年來,白云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等相關部署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白云區加快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一園多點”為總體規劃布局來推動食用菌產業,其中“一園”即為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
去年,白云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完成投用以來,輻射帶動周邊牛場布依族鄉、都拉布依族鄉、沙文鎮等陸續建成食用菌種植基地21個,種植香菇、羊肚菌、紅托竹蓀等優勢食用菌。全區累計完成食用菌種植4562.7萬棒。
按照“種植在全省、加工在白云、銷售在全國”的思路,白云區還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力度,打造貴州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先后引進了貴州中科易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貴州萬泰現代農業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入駐白云區,開展羊肚菌、紅托竹蓀凍干生產及香菇干菇生產。該區明確做優品種、做深加工、做強品牌、做優服務的發展思路,著力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推動菌種研發生產、菌棒工廠化生產供應、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林下種植、廢棄菌棒回收利用、食用菌精深加工,持續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白云區還對蓬萊仙界景區神農莊園實施提升改造,擬將其打造成以食用菌為主題,融合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科普教育、養老養生等產業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初步形成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和菌文旅融合的產業格局,力爭在做優一產、做精二產、做活三產的基礎上,實現食用菌產業“接二連三”。
“截至2月底,白云區今年食用菌種植已達1119萬棒,占一季度目標1100萬棒的101.7%,提前完成一季度種植目標任務。蘑力小鎮旅游項目(一期)也完成了總工程量的90%,有望于今年5月開園。”白云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白云區將把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旅游產業化結合起來,高質量打造以“一二三”為核心的都市現代農業格局,1個核心,即以蘑力小鎮建設為一個核心;突出2個重點,即突出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文旅一體化兩個重點;推進3項工程,即實施強菌、穩菜、優果三項工程,全面推動鄉村各項產業提質增效,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