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飛往北京的東航航班上,航空餐中的佐餐小菜端上了新品。
這些由湖北隨州品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美味香菇醬,不僅“上天”,還在“出海”。每天,該公司有50-100噸香菇醬經武漢陽邏港發往世界各地。
湖北產的香菇醬能順利“上天出海”,得益于“含水量”等標準的解決。在省市場監管局以及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專家手把手的指導下,企業一舉打破發展瓶頸,從貨物一度囤積的艱難困境中走出,今年前8月出口同比增長200%。
標準不一導致出口難
隨州香菇是當地農產品“四寶”之一。2016年,品源公司率先走上香菇產品深加工轉型之路,2017年投產。第二年,品源香菇醬賣到泰國,打開了國際銷路。
其他香菇企業也紛紛跟進,加入隨州香菇精深加工“大軍”。然而,國內香菇醬的深加工歷史不過十年,缺乏“國標”“省標”,國際標準更是一片空白。
無法統一的產品標準很快帶來了出口困境。2020年10月,品源質量總監陶小迪接到了海關的通知:經檢查發現,部分隨州香菇深加工產品含水量等指標不統一、部分指標不合理、質量良莠不齊,為嚴把質量關,每一箱貨物都必須進行檢驗。這直接導致產品通關時間明顯變慢,每次檢驗需要花費10-15天。而在正常情況下,企業通關只需在網上就能報關。
這種情況下,品源公司出口周期明顯拉長,出口量由過去的每天可達100噸,減少到不足50噸。“沒想到標準不統一會帶來這樣的隱患。”企業一度陷入迷茫。
多次“會診”制定團體標準
今年1月初,了解到隨州香菇深加工產品的“出口難”問題,省市場監管局主動“搭臺”服務。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資環所所長黃榮帶領該院專家趕赴隨州,深入走訪行業狀況,調研產品質量情況。
水分和含鹽量是香菇深加工產品標準難以統一的“爭議點”。部分小企業制定企業標準不嚴格、不科學,含水量忽高忽低,產品質量較低。對此,經省市場監管局牽頭,農業局、海關、食用菌協會、源頭菌種生產商和隨州香菇深加工龍頭企業開展了多次“會診”。陶小迪帶領企業員工,圍繞企業標準制定,在幾天內整理出長達一百多頁的資料。
“每次這樣的研討會都要進行一整天,回來之后,省里的專家們、協會的工作人員還會在微信群里和企業負責人進行梳理和討論。”陶小迪介紹。
2月9日,產業“門檻”確定,團體標準出爐。3月9日,《香菇醬》《香菇濃縮汁》兩項團體標準正式實施。兩項標準規定了產品的術語和定義、要求、試驗方法、檢測規則以及標簽、包裝、運輸和貯存等內容。這標志著,香菇醬等深加工產品的水分和鹽分含量有了統一的標準,隨州也成為了全國最早發布香菇醬、香菇濃縮汁團體標準的省市。
萬米高空品嘗“隨州味道”
團體標準發布以后,隨州香菇深加工行業標準不斷提升,整體實力不斷充實。
“由于我們嚴格執行了團體標準,現在的檢查以核對數量、檢疫證明、產品外觀等為主,通關速度快了,企業出口額也節節攀升。”陶小迪高興地說,今年1-8月,品源香菇醬出口額達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
在生產車間,可以看到,清洗、炒料、熬煮、殺菌、灌裝的過程透明可見,全自動流水線有節奏地運轉。在產品存儲區,精美的禮盒裝、東南亞市場專供大袋簡裝、出口美國的“果凍杯”令人目不暇接,“泰國”“柬埔寨”“美國”……高懸的標牌指示著香菇醬“全球旅游”目的地。經歷兩個多月的對接溝通,第一批品源“菇的辣克”香菇醬已進入東航航食,未來,全球旅客可以在萬米高空品嘗鮮“隨州味道”。
目前,品源香菇醬的出口地已擴展到12個。除了主要出口地東南亞,還將開拓日韓、歐美和南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