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采用大棚種植,受氣候和季節影響較大,產量不大,收益不高,蘑菇質量也不穩定。”走進面積20余平方米的智能菇房,一排排種植架整齊排列,負責管理的工人說,“現在有了科技的力量,至少縮短了蘑菇3至5倍的生長周期,減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
智能菇房是基于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食用菌標準化種植設備,具有遠程智能控制、標準化生產管理等功能,通過手機等端口,可實現對食用菌生產現場氣象、土壤、水源環境的實時監測,對菇房內的濕度、溫度、二氧化碳和光照等實施遠程自動化控制,實現食用菌生產的標準化、自動化和產業化。為全力推進“一園多點”食用菌產業發展布局,白云區引進以農業物聯網、農業信息化、農產品追溯和農業大數據為核心業務的高科技企業貴州聚控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白云區平臺公司貴陽蓬萊城鄉發展有限公司,以“大數據+種植”為基礎,采取“平臺公司+企業”的運營模式,共同打造白云區智能化菇房食用菌產業種植示范項目。該項目一期占地5畝,共建設50個智能菇房,種植紅托竹蓀、羊肚菌、秀珍菇、姬松茸、黑皮雞樅、白參菌、鹿茸菇、雞腿菇、灰樹花等珍稀食用菌品種,全年產值可達350萬元。“作為白云區首個智能化菇房示范種植基地,這里可實現珍稀食用菌的安全、穩定、高效生產,還能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在貴州聚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永東看來,依靠傳統種植模式,食用菌只能“靠天吃飯”。“以前,到了關鍵生產期,我們哪里也去不了,派出幾個人全天盯著一個棚。現在哪怕出差,只要有網絡信號的地方,我都可以隨時掌握菌菇的生長情況,還能用后臺數據做出比較精準的分析。”肖永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