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李玉26日在北京表示,食用菌產業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的“五不爭”特性,下一步將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工程院當天舉辦“學習脫貧攻堅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剛剛獲頒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的李玉院士回“娘家”參會時作上述發言。
他說,食用菌產業發展可總結為三句話:一是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二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三是支撐國家糧食(食物)安全。
食用菌產業的“五不爭”特性具體內容包括:不與人爭糧方面,人喂牲口種莊稼需要供應糧食,種蘑菇等食用菌就不需要糧食,原料只是秸稈等;不與糧爭地方面,所有糧食都需要良田才能高產,食用菌則可以在荒漠化、鹽堿地上生產,不需要良田;不與地爭肥方面,食用菌不但不爭肥,它本身就是非常優質的有機肥,采完蘑菇之后的廢棄物也是有機肥料;不與農爭時方面,水稻、小麥等農作物都需要合適的時節,食用菌則沒有農時限制;綜合來看,食用菌產業發展也不會與其他產業爭資源。
李玉指出,中國食用菌年產量1978年只有5.7萬噸,到2018年已達4000萬噸,增長速度700倍在全世界絕無僅有。在國家整個脫貧攻堅過程中,全國有70-80%的國家級貧困縣首選食用菌并通過食用菌行業實現脫貧致富。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是中國農業(糧食、蔬菜、果樹、油料、食用菌)第五大產業。
他認為,在中國下一步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相信食用菌產業一定會比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所發揮的作用還要大。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院士在座談會上表示,科技扶貧是該院脫貧攻堅實踐的特色,也是顯著優勢。中國工程院將繼續精準施策、科技興農,充分調動院士集體智慧,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推動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協助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研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為解決好“三農”問題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院士主持座談會,他總結說,扶貧脫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生活和新的奮斗起點,中國工程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端智庫,將努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同鄉村振興實現有機銜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