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龍縣因地制宜,圍繞脫貧攻堅戰略目標,不斷改革創新,牢牢抓住“發展產業”這一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貴州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的要求,緊緊圍繞“八要素”“六個轉變”和“五個三”等系列部署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在組織領導、政策支撐、要素聚集等方面下足功夫,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通過“全區域布局、全產業鏈打造、全利益聯結、全要素配置、全機制調動”“五全”模式,構建了以食用菌產業為主業,溫氏養豬、中藥材、蔬菜等為輔的“一主三輔”扶貧產業體系。探索形成了“1210”(1戶貧困戶建2個食用菌大棚,一年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產業脫貧模式和“一包三保”(把新市民就業創業和對食用菌企業的產業幫扶政策分別形成“就業創業包”和“政策包”,通過企業認領“就業包”政府匹配“政策包”,全力推動食用菌企業對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戶實現保培訓、保就業、保收入)帶貧益貧機制,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一路走來,通過5年精耕細作,安龍成功申報創建了全國唯一一個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貴州省安龍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并成功申報綠色有機食品轉換認證企業4家,注冊創建“苗嶺仙”“景地脆香園”等知名商標。
截至目前,安龍食用菌產業企業從1家增加到22家,合作社發展到48家;種植面積從2016年200畝擴大到今年的3.6萬畝(其中高標準大棚食用菌種植2.1萬畝,林下食用菌種植1.5萬畝);產量從500噸發展到14萬噸,產值突破15億元;共覆蓋貧困戶16083戶71198人。
一朵小小的“蘑菇”,撐起了產業扶貧的“大傘”,助力安龍縣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通過“全區域布局、全產業鏈打造、全利益聯結、全要素配置、全機制調動”“五全”模式,構建了以食用菌產業為主業,溫氏養豬、中藥材、蔬菜等為輔的“一主三輔”扶貧產業體系。探索形成了“1210”(1戶貧困戶建2個食用菌大棚,一年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產業脫貧模式和“一包三保”(把新市民就業創業和對食用菌企業的產業幫扶政策分別形成“就業創業包”和“政策包”,通過企業認領“就業包”政府匹配“政策包”,全力推動食用菌企業對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戶實現保培訓、保就業、保收入)帶貧益貧機制,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一路走來,通過5年精耕細作,安龍成功申報創建了全國唯一一個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貴州省安龍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并成功申報綠色有機食品轉換認證企業4家,注冊創建“苗嶺仙”“景地脆香園”等知名商標。
截至目前,安龍食用菌產業企業從1家增加到22家,合作社發展到48家;種植面積從2016年200畝擴大到今年的3.6萬畝(其中高標準大棚食用菌種植2.1萬畝,林下食用菌種植1.5萬畝);產量從500噸發展到14萬噸,產值突破15億元;共覆蓋貧困戶16083戶71198人。
一朵小小的“蘑菇”,撐起了產業扶貧的“大傘”,助力安龍縣貧困群眾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