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畢業生“跑場子”找工作的時候,蕪湖職業技術學院2009屆園林園藝系學生李虎,卻懷揣兩份就業協議踏上去西藏創業的路。由于專業技術過硬、實踐經驗豐富,今年20歲出頭的李虎同時被西藏山南地區雅礱園林園藝中心和西藏瓊結縣中學相中,成為專業的食用菌生產培訓技術人員。他將把在學校里學習的食用菌培訓知識帶到西藏,教會那里的居民培養食用菌。
“李虎的就業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嘗試。一方面開創了我校畢業生到西藏就業乃至創業的先河,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他的實踐能夠為西藏當地食用菌生產,帶去我市食用菌生產先進的技術和方法。”該校園林園藝系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在他的手里,記者看到李虎的其中一份就業協議。在這份和瓊結縣中學簽訂的就業協議書中,作為瓊結縣中學食用菌生產培訓技術員,李虎不僅要全程對學生進行食用菌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培訓,保證學生全面掌握食用菌栽培技術,而且還要全面負責每批次食用菌的出菇安全和質量,并保證每批食用菌出菇率達到130%以上。也就是說,李虎不僅作為指導老師擔任培訓任務,而且還承擔了瓊結縣中學的食用菌生產任務。作為回報,李虎在拿到固定的800元/月的技術培訓費之外,還會領到0.5元/500克菇的生產管理費。同時,作為西藏山南地區雅礱園林園藝中心食用菌專業生產技術員,李虎還能根據食用菌產量拿到另外一份薪水。
通過電話,記者聯系到已在西藏的李虎。“我覺得我的技術在西藏這里一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雖說在這里同時擔任兩份工作,但都是我的專業,所以并不吃力,收入也很滿意。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里的食用菌生產上一個臺階。 ”李虎說不出更多的大道理,但是他的言語已經表達了他到西藏就業的初衷:把自己所學帶到西藏去,發展當地生產,在西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為什么這個還未畢業的高職院校學生,會同時受到兩家單位的青睞呢?該校園林園藝系食用菌專業陶陶老師說,《食用菌栽培》將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品設計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產教合一模式,結合雙孢蘑菇袋栽高產技術研究課題任務,將一部分實驗室課程放在生產大棚內操作,投入6噸平菇、金針菇栽培料,由學生動手進行規模化生產,出菇后直接向市場銷售。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最直接結果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提高。“在進行‘大棚教學’后,我們的學生一畢業就是響當當的技術員,不會出現以往畢業生就業后,普遍存在實踐經驗缺乏的毛病,也省卻了單位花在新員工身上的培訓時間。”□本報記者 楊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