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插在牛糞上”這句話的喻義,盡人皆知。我認識一對夫妻,從外貌上比較,妻子光彩照人,如花似玉;丈夫卻相形見絀,其貌不揚。妻子心中戚戚,自嘆“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丈夫也有自知之明,為了家庭大局,他不僅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而且發憤工作,事業有成。20年過去后,妻子終于頓悟:“我這朵‘鮮花’雖然插在‘牛糞’上,但是沒有受到絲毫損失,反而是‘牛糞’滋養了自己,使自己養尊處優,免除了操勞,從而益發顯得容顏不老。我應該感謝‘牛糞’才對。”從此,夫妻和美,相敬如賓,懿行佳話,傳遍了左鄰右舍、雙方單位。
其實,撇開喻義,回到本義,“鮮花插在牛糞上”也是好事,而不是錯事。通常情況下,人們把鮮花插在花瓶里,瓶內放上清水。清則清矣,水分也有了,但水中缺乏養分和空氣,要不了四五天,鮮花就開始萎縮了。可是若把鮮花插在牛糞上(可用一個塑料匣子,里面放滿新鮮牛糞,匣蓋上挖個小洞,用來插花),因為水分、養分和空氣三者兼備,鮮花則能保鮮十天以上。
這是因為牛糞里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實際上是一塊營養基。只是人們怕臟,不識真貨。如今,牛糞不僅能滋養鮮花,充作燃料,而且能在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大業中派上大用場。
據我省一位有心研究農村循環經濟的學者型領導干部調查研究,臨泉縣長官鎮農民王守紅利用牛糞培植食用菌,大獲成功。10平方米食用菌的經濟效益抵得上種一畝田的 糧食。他再用牛尿摻牛糞制沼氣,沼氣可以用來燒水、燒飯、照明,進而用來發電。剩下的沼渣、沼液可以分別代替化肥、農藥,用來種糧、種菜、種果樹。他還把牛糞曬干賣到外省市,讓別人培植食用菌。一頭牛一年產出的干牛糞能賣得400多元。王守紅不以自富為滿足,還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他創辦了長官鎮黃牛協會,培訓的會員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年養黃牛二萬多頭。過去被人瞧不起的牛糞,在王守紅和他的黃牛協會出神入化的運作下,變成了農林循環經濟鏈條中的最重要一環,一年中的節支增收效益高達億元以上,僅出售干牛糞一項,一年收入就達1000多萬元。
2005年,王守紅被評為“中國民間環保十大杰出人物”,2006年又獲得“2005年度地球獎提名獎”,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