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長勢好吶,在家門口做活路,又可以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走進安龍縣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正在采摘木耳的侯志敏喜氣洋洋。“我家以前是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搬到蘑菇小鎮來,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新房不說,還在家門口就業,對生活有了更多期盼。”
初冬,暖陽高照,安龍縣3.6萬畝食用菌進入冬季采摘的高峰期,在各食用菌種植核心區,每天都有近百人在采摘。雙龍小鎮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項興紅也是安龍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受益者。“搬到這里后,政府免費分了4分地給我種食用菌,而且本錢先不用管,等有收成了后才把本錢扣回去。”
據介紹,在處于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的雙龍小鎮和蘑菇小鎮之間,是一片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參與種植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已有100多戶,每天在基地務工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有300多人。把產業項目落地易地扶貧搬遷區域,就是為了帶動就業,讓搬遷群眾穩固脫貧。
安龍縣因地制宜,以“菌”破題,以食用菌為“一縣一業”的突破口,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逐步致富提供堅實支撐。
搬遷是路徑,脫貧才是目的。安龍縣在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同時,出臺系列政策,鼓勵搬遷群眾參與并受益,探索形成了1戶貧困戶種植2個食用菌大棚,一年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的“1210”產業脫貧模式和把新市民就業創業和對食用菌企業的產業幫扶政策分別形成“就業創業包”和“政策包”,通過企業認領“就業包”和政府匹配“政策包”,全力推動食用菌企業對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戶實現保培訓、保就業、保收入的“一包三保”帶貧益貧機制,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真正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食用菌產業是貴州的12個主導產業之一,這也為安龍一心發展食用菌產業打足了氣,鉚足了勁。
11月8日,主題為“樹黔菌品牌·強扶貧產業”的2020中國·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在安龍縣舉行,大會匯聚各方好的經驗和做法,聚集食用菌業界的精英,促進食用菌業界交流、合作與共享,把最新發展理念植根到食用菌產業中。同時,大會的召開為貴州、為黔西南、為安龍食用菌產業發展開創了新機遇。
鄉鄉有菇,村村有棚。 安龍縣在發展食用菌產業上構全產業鏈條,深化產業革命促裂變發展,創新發展模式,強化利益聯結提升脫貧成效,推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裂變發展,目前已形成了涵蓋菌材林建設、食用菌育種、菌棒加工、菌棚種植、深加工、廢棄菌棒處理等環節的食用菌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安龍縣注重食用菌品牌塑造,以差異化推動品牌升級。堅持突出綠色、生態、健康、安全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突出安龍縣在全國少有的野生菌資源聚集、全年生產多品類優質食用菌的生態優勢,成功申報綠色有機食品轉換認證企業4家,注冊創建“苗嶺仙”“景地脆香園”知名商標2個,積極推動“安龍香菇”國家地理標識認證、“安龍香菇”綠色食品認證、安龍香菇綜合標準體系制定與發布等工作,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安龍香菇”品牌,為“樹黔菌品牌”作出安龍貢獻。
“在首屆貴州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舉辦之后,安龍縣的食用菌產業實現了產業更新、市場更旺、群眾更富、鏈條更全、企業更強、品牌更響的突破。”州人大常委員會副主任、安龍縣委書記錢正浩介紹,目前,安龍食用菌產業GDP貢獻率占15.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率占25%,已經脫貧的人口當中因為食用菌脫貧的占比78.9%。
黔“菌”安龍,“菌”行天下。從2016年開始,短短幾年時間,安龍縣成為中國知名的食用菌種植大縣。
截至目前,安龍食用菌產業企業22家,合作社48家,種植面積從2016年200畝擴大到今年的3.6萬畝,產量從500噸發展到14萬噸,產值突破15億元,共覆蓋貧困戶16083戶7119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