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山地農業優勢產業,大方天麻以天麻素高于全國其它地區而聞名海內外,享有“中國天麻之鄉”的美譽。靠著不斷攻克技術難題,進行科技創新,大方天麻正在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良方”。
三月的大方安樂鄉,草木蔥蘢,萬物生長。趁著前夜剛下過雨,安樂鄉安樂村遠利組村民楊順瓊蹬上解放鞋,手拿鋤頭,匆忙去了基地。在離家二里遠的九龍天麻基地里,開始了一天的天麻種植。日前,在安樂村天麻種植基地,20多名工人正在翻土、掏箱、拉材,為來年天麻種植培養菌材。
“我們現在是在3月份就搞菌材,搞好菌材在第二年6月份就放花粉,第三年11月份就可以收了。”楊順瓊說,以前看見周邊的鄰居種植天麻因為沒有技術,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虧,通過組織培訓才逐步走上了天麻種植的正軌。
“九龍山下種天麻”,這是當地野生天麻資源豐富的真實寫照。早在七十年代末,大方當地群眾就開始了人工種植天麻,不過大多數人都只是在自家房前屋后小規模散種,沒有真正形成整套種植技術,只能望天吃飯,產業一直不成規模。
“原來是無性繁殖,通過引進天麻種植技術,現在做的就是有性繁殖……”說話的是張光文——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天麻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之所以能當上“天麻盟主”,源于張光文對天麻產業的推動發展。天麻有性繁殖的引入和試驗示范推廣,一方面降低了種植成本,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種源的問題。“我們的天麻要種植,需要大量的種源。不通過有性繁殖,種源純粹沒有保障。通過引進有性繁殖技術以后,種子來源有了保障,這是一個突破。”張光文說。
對于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文平來說,他和團隊帶來的,則是大方天麻規范化、規模化的種植。
曾經是大方縣中醫院主管藥師的文平,深知天麻的藥用價值和市場前景。2001年,文平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天麻種植公司——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據他介紹,在林下仿野生,很多人都沒嘗試過,2007年,他就大膽取消大棚種植,嘗試把天麻育種從人工環境種植直接移栽到了山上,當年,仿野生天麻種植技術獲得突破,并申請了國家仿野生育種專利。 “技術革新帶來的是看得見的效益,效益激起了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文平告訴記者,公司采用多種形式推廣仿野生天麻種植,就是想讓農戶參與其中,促進群眾增收。目前,該公司已在大方縣安樂鄉安樂村發展天麻種植面積1000余畝,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全力打造安樂鄉“天麻小鎮”的新名片,新品牌。
“只要質量好,產量高,能賺錢,群眾的積極性就比較高,每年的天麻產量都在逐年遞增。”安樂村青龍種植專業合作社理劉開松說,今年,安樂村就發展種植天麻2000余畝,帶動人均增收2000多元。“自我們村種了天麻以后,村里一幢幢高樓起來了,車子也越來越多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基本上家家都有了。”
2018年2月,國家衛計委擬將9種物質列入藥食同源名單,天麻位列其中。安樂鄉黨委書記侯健告訴記者,安樂鄉目前正在打造的“天麻小鎮”,就是想實現農旅融合一體化發展,為更多的群眾謀福利,天麻被國家列入藥食同源名單以后,對我們發展天麻種植來說是一個機遇,對發展大健康產業有極大推動作用。
據了解,截止目前,大方全縣天麻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除了多等級干品天麻藥材外,對天麻進行深加工的天麻膠囊、天麻酒、天麻飲料等系列產品正在逐步走向市場。
如今,在大方縣,僅發展天麻種植的企業就有8家,專業合作社30多家,覆蓋全縣31個鄉鎮(街道),帶動全縣9000多戶農戶實現增收,年產值達2億多元,大方天麻產量約占全國天麻總產量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