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呈現“裂變式”發展
食用菌企業從1家發展到19家;
專業合作社發展到48家;種植面積從200畝發展到1.7萬畝;產量從500噸發展到11萬噸,產值10.8億元;帶動貧困戶13613戶58259人脫貧致富。一組組遞增的數據,吹奏著“菇”舞人心的強音。作為安龍縣脫貧攻堅“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食用菌產業憑著短平快的效益,為安龍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用好產業革命“八要素”方法論和關鍵招,貫徹落實“六個轉變”,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安龍縣即實現了食用菌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的“裂變式”發展。資源優勢“變”經濟優勢冬日,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區里依然一派熱鬧景象。鱗次櫛比的食用菌大棚內,處處可見菇農忙碌身影。
春潭街道平寨村平寨組精準貧困戶趙興林每天早上六點半把孫子送到學校后,就和媳婦一起進大棚里摘香菇了。“我家今年種植的3個大棚的菌菇長勢很好,已經摘了兩茬菇,賣得3萬多塊錢。”趙興林樂呵呵地說,“以前這里是一片大壩子,人們就種玉米和水稻,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勉強維持生活。如今,大壩子變成大菌園子,平寨組已不是從前的樣子了,很多貧困戶都靠種菌脫了貧。”在省委、省政府、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幫助和指導下,安龍縣立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合食用菌生長的氣候特點,因地制宜,把食用菌種植作為脫貧攻堅“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并形成了以“食用菌為主,溫氏養殖、花卉和中草藥”為輔的“一主三輔”產業脫貧體系,推動全縣農業從主要種植低效玉米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轉變。
大刀闊斧,志在必得。安龍縣堅持按照“園區+小區”全域布局食用菌產業,初步形成“一園一鎮九區”(即:食用菌產業園,蘑菇小鎮,9個鎮、街道小區)的食用菌產業布局,用3年時間實現了食用菌產業全覆蓋,推動食用菌產業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目前,全縣種植食用菌1.7萬畝,產值10.8億元。而歷來有采食和加工食用菌傳統的安龍縣群眾,從自給自足滿足于山珍菌類的口腹之歡,轉變為參與到食用菌全產業鏈環節中來,以市場為導向,共孕深受青睞的安龍香菇,13613戶精準貧困戶58259人因此脫貧致富。單打獨斗“變”聚合發展在安龍精準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辦公室內,每天都有人來咨詢加入合作社種植香菇的事宜。
“剛開始沒人種,我們一家一戶去動員,后來看到有的人家掙了幾十萬,來種的人就多了。”合作社理事鐘先富是食用菌產業致富帶頭人,他回憶道,最開始的時候,只有貴州安慶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企業來帶動發展食用菌種植。而如今,通過龍頭企業落戶投資、政府補貼帶動、貧困戶入園種植,安龍縣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產業體系,打通分級包裝、倉儲保鮮、冷鏈運輸、現代物流、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向現代商貿物流轉變。并以加工連一產、園區接三產的“產業+旅游+體驗”的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推動食用菌產業從單一種植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目前,全縣食用菌菌棒生產加工企業已達19家、菌材林企業1家,菌棒處理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48家。“現在企業多了,引進的客商更多,市場越來越好,香菇供不應求。”為強化利益聯結,形成產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安龍縣堅持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以統一年度規劃和產銷計劃、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質量、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分戶種植、保底收購、鮮菇按等級二次返補差價的“八統一分一保二返”模式為核心,讓群眾通過“1210”利益聯結機制(1戶貧困戶種植2個食用菌大棚,一年種植兩季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增加收入。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作用、合作社充分發揮組織對接作用、群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三者合力,從村民“戶自為戰”向形成緊密相連的產業發展共同體轉變,推動安龍食用菌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產業園區“變”新市民就業中心在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區核心區,每個香菇大棚的門前,都有一塊特殊的信息牌,上面記錄著貧困戶姓名、產業規模、幫扶干部姓名。走進寫有陳雄名字的菌棚里,陳雄夫妻二人正在摘香菇。“從灑雨鎮搬到新市民居住區九龍小區后,我們就來園區種植食用菌,找到可以持續做的活計,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陳雄激動地說。為更好實現產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安龍縣積極推進食用菌產業“一包三保”發展方式,把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和對食用菌企業的產業扶持政策分別形成“就業包”和“政策包”。政府匹配“政策包”,從土地流轉、流動資金等要素保障支持企業發展,企業認領“就業包”,率先在易地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三保”(即:保培訓,由企業負責技術培訓,確保更多群眾直接入棚開展種植;保就業,對包保的群眾按照“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標準,由企業開發各類就業崗位;保收入,企業對所包保的貧困戶,保證直接入棚種植群眾產業發展收入、勞務就業群眾務工收入、易地搬遷群眾保底分紅收入)。 截至目前,已有6家龍頭企業,同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成立的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覆蓋帶動搬遷戶5431戶25526人,同新市民抱團發展、共同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