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縣利用縣域內典型的冷涼氣候、晝夜溫差大、空氣濕潤、森林覆蓋率高等適宜黑木耳生長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并在全縣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全縣黑木耳年栽培總量6.5億袋,年產量3.5萬噸,年產值34億元……現如今,小小的黑木耳已然發展成汪清縣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鄉村振興的希望產業、持續長久的富民產業。
暢銷黑木耳 鼓了錢袋子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汪清縣按照“村有當家產業,戶有增收門路”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黑木耳等產業扶貧項目,實現了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時下,寒意漸濃,但在汪清縣鄉村,仍是一片繁忙景象。
走進汪清縣雞冠鄉大北村紅雞冠木耳專業農場,建檔立卡貧困戶聶樹花和同伴們正忙著包裝菌包。聶樹花表示,因為自己年齡較大,過去找不到活干。自從村里開始種植木耳,一年四季都能在家門口找到自己能干的零活,年底一算賬收入兩萬多元,心里說不出的高興,“國家扶貧政策好,給錢給物,可自己親手掙來的錢,總感覺花得硬氣。”
農場負責人林巖表示,農場以農民菌業合作社為基礎,占地面積約14公頃,擺放黑木耳菌包袋150萬袋。建有日產3萬袋的菌包生產線,以及百萬袋規模的黑木耳擺栽基地等扶貧產業項目。經過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集菌種研究、菌包加工、育菌培養、擺栽種植、包裝銷售一體化的產業競爭優勢。現在農場年產值可達700萬元以上,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9戶,普通群眾近40戶。
告別小作坊 迎來標準化
汪清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稱,森林覆蓋率高達89.3%,具備充足的柞樹等硬雜木資源,為優質黑木耳栽培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但其黑木耳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前些年,木耳品種雜,質量參差不齊,土法制菌成活率低……為了讓百姓真受益、長受益,當地把目光盯在了標準化體系上。
在汪清縣天橋嶺鎮的汪清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內看到,工人們正在調試設備,為新一年的菌包生產做準備工作。因為扶貧資金的注入,這里的木耳生產告別了“小作坊式”的生產,實現了從培育、種植、采摘、晾曬、分選、包裝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進一步實現了木耳的質量、檔次升級。
立足優勢產業,汪清縣改變了以往菌農小作坊生產模式,累計建設標準化菌包廠52家,實行制袋、滅菌、接種、養菌一條龍式菌包生產培養,大大降低菌包成本,提高了菌包成活率。同時,改變過去菌農分散擺放、粗放簡單擺栽方式,累計建設標準化擺栽基地、木耳農場45個,每個基地農場都成立了木耳合作社,將菌農吸納入社,通過能人帶農戶、老戶帶新戶,實行“統一菌包、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采摘、統一銷售”生產模式,既解決了老百姓不會干的問題,又提高了風險抵抗能力。
做足線上文章 廣開產品銷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產品,不等于有了好銷量。
為了廣開銷路,汪清縣打造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在建立吉林省區域農產品產地市場——天成黑木耳批發交易市場的同時,成功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在全縣范圍內建立100個農村電商基地,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黑木耳交易物流與信息流的有機結合。
打開當下熱門的一些直播平臺,汪清木耳種植戶十分活躍。從種植、加工到成品的打包,他們生動有趣地“吆喝叫賣”著自家木耳。有網友留言說:“看著真饞,立刻下單買回來。”
經營黑木耳產品的汪清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劉錫軍介紹,該中心現在已經成立了4個鎮級中心,100個村級服務站。今年1月至9月,該中心木耳農產品銷售額突破1800萬元。僅9月17日當天,該中心運營的汪清特色館進行淘寶直播,瀏覽量達5.2萬人,成交3000余單,銷售額9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