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紅畈村口,一條鄉間小道邊并排立著幾個鋼制大棚,引人注目。“這是我的菇棚。”48歲的顏澤先介紹說。走進大棚,菇香四溢。一袋袋圓柱狀的培養基堆成一道道矮墻,一朵朵茶樹菇破棒而出、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嫻熟地采摘茶樹菇。
正在采摘茶樹菇的村民曹桂華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她在基地務工,一個月工作20多天,每月收入近2000元。“茶樹菇長勢快,白天采摘后,一夜間又長出來!”
紅畈村人均只有幾分田。田少、收益低,鄉親們生活困窘。村干部顏濤回憶:“水稻、花生、油菜靠天收,老百姓非常困難”,村集體又是無收入的空殼村,80%的勞力外出打工。
顏澤先是土生土長的紅畈村人,此前在廣東闖蕩10余年,創辦了一家工業膠水公司。2015年,顏澤先毅然從城里回到農村,次年成立臘述溝生態農業農民合作社,一二十年沒有跟土地打過交道的顏澤先,一頭扎進了農業成為“新農民”。合作社按每畝每年300元流轉土地200畝,種葡萄、油茶,搞水產養殖。
今年來,大悟全縣重點扶持茶樹菇產業。有了政策支持,顏澤先更有了發展產業的底氣,專程到江西考察茶樹菇產業,學習種植技術,了解市場行情。
很快,占地3畝的茶樹菇生產基地建成,吸納該村村民進來務工,年產10萬棒,產值40萬元。“茶樹菇銷售形勢一直不錯,目前鮮菇在10元一斤。”為了保證鮮嫩,茶樹菇每天要定時采收4次。“早上6點開始,每間隔6小時采摘一次。” 顏澤先告訴記者,茶樹菇產業屬于短平快產業,3個月即可見效,一年四季可出菇,周期短、效益高、銷路好。除了售賣鮮菇,為擴大銷售半徑,合作社還將茶樹菇烘干后,賣到周邊縣市。干茶樹菇一斤能賣到50元,可全年不間斷銷售。
如今,合作社常年帶動近30戶村民務工,2018年累計支付工資20多萬元。顏澤先規劃著,明年對接各大批發市場、超市,以及電商平臺,讓紅畈村的茶樹菇銷得更遠。他指著一朵朵鮮嫩的茶樹菇告訴記者,明年將建加工項目。“下一步,我們還要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延長茶樹菇產業鏈,打造茶樹菇品牌,讓小小茶樹菇為鄉親們撐起一朵朵‘致富傘’。”
正在采摘茶樹菇的村民曹桂華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她在基地務工,一個月工作20多天,每月收入近2000元。“茶樹菇長勢快,白天采摘后,一夜間又長出來!”
紅畈村人均只有幾分田。田少、收益低,鄉親們生活困窘。村干部顏濤回憶:“水稻、花生、油菜靠天收,老百姓非常困難”,村集體又是無收入的空殼村,80%的勞力外出打工。
顏澤先是土生土長的紅畈村人,此前在廣東闖蕩10余年,創辦了一家工業膠水公司。2015年,顏澤先毅然從城里回到農村,次年成立臘述溝生態農業農民合作社,一二十年沒有跟土地打過交道的顏澤先,一頭扎進了農業成為“新農民”。合作社按每畝每年300元流轉土地200畝,種葡萄、油茶,搞水產養殖。
今年來,大悟全縣重點扶持茶樹菇產業。有了政策支持,顏澤先更有了發展產業的底氣,專程到江西考察茶樹菇產業,學習種植技術,了解市場行情。
很快,占地3畝的茶樹菇生產基地建成,吸納該村村民進來務工,年產10萬棒,產值40萬元。“茶樹菇銷售形勢一直不錯,目前鮮菇在10元一斤。”為了保證鮮嫩,茶樹菇每天要定時采收4次。“早上6點開始,每間隔6小時采摘一次。” 顏澤先告訴記者,茶樹菇產業屬于短平快產業,3個月即可見效,一年四季可出菇,周期短、效益高、銷路好。除了售賣鮮菇,為擴大銷售半徑,合作社還將茶樹菇烘干后,賣到周邊縣市。干茶樹菇一斤能賣到50元,可全年不間斷銷售。
如今,合作社常年帶動近30戶村民務工,2018年累計支付工資20多萬元。顏澤先規劃著,明年對接各大批發市場、超市,以及電商平臺,讓紅畈村的茶樹菇銷得更遠。他指著一朵朵鮮嫩的茶樹菇告訴記者,明年將建加工項目。“下一步,我們還要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延長茶樹菇產業鏈,打造茶樹菇品牌,讓小小茶樹菇為鄉親們撐起一朵朵‘致富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