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板溪鎮渠溝村的200多畝食用菌種植基地里,負責人葉林森又新建起了幾個嶄新的大棚,“里面的花菇菇種都是從龍泉帶來的,棚內溫暖潮濕,溫度、濕度都在嚴格控制之中。希望通過擴大種植規模,可以帶動附近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現年48歲的葉林森是龍泉市上垟鎮人,10年前,瞄準了印江縣良好的生態氣候優勢,他將龍泉香菇種到了這里,成為當地第一個培育香菇的能人。通過發展,葉林森現已與當地農戶和政府聯合開辦起了多個種植基地和生產工廠,年產香菇、木耳7000余萬段。同時,他還將種菇技術無償傳授給附近的2000余戶農戶,把食用菌產業發展成為當地農民的民生支柱產業。
渠溝村的周剛便是種植食用菌的受益者。2010年,葉林森為他免費提供養菌種,并手把手將他帶出師。“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創業。現在,不僅能掙錢、照顧家庭,還能帶動左鄰右舍一起致富。”周剛說,靠著種植食用菌養活了一家人,如今自己也成為了村里的半個食用菌“專家”了。
龍泉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發源地之一,是全國十大食用菌先進縣(市),也是浙江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食用菌強縣。多年來,廣大農民立足本地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食用菌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香菇、仿生黑木耳、椴木靈芝的栽培量位居全國前列。像葉林森這樣的“種菇能人”,在江西、廣西、河南、四川等15個省市共有3000余人,他們憑借技術,帶動了中西部百萬農民發展食用菌產業,走上致富路。
2018年,龍泉與四川昭化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兩地多次開展“送技術、送設備、送人才”服務。當年10月,肖水根響應政府號召遠赴昭化傳道授業做“菌菇師傅”,不到一年時間,便帶領當地農民建起了靈芝、香菇等種植基地,預計今年10月就有好的收成。肖水根說:“我現在不僅要培育當地的菌菇產業,還準備帶領更多熟練‘菌師’走出去,探索出一條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而為方便食用菌從業人員更好走出去,今年初,龍泉還順利申請注冊了“龍泉菌師”證明商標,從香菇、木耳、靈芝等食用菌產業栽培、加工、銷售的從業人員中,培訓、選拔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知識技術型勞動者,發放“龍泉菌師”證明。
“從‘泥腿子’到‘田秀才’,從‘賣體力’到‘賣技術’,從‘個人富’到‘全民富’,葉林森、肖水根他們就像一葉駛向大海的扁舟,擔負起食用菌‘傳道者’的使命。”龍泉市委組織部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龍泉菌師”品牌目前已被列入省委組織部人才辦“希望之光”項目,今后要將其打造成龍泉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品牌,為我國中西部發展輸送更多高品質的食用菌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