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雙坪鄉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謀劃產業布局,切實推動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政府+企業+貧困戶的模式,直觀、科學發展食用菌種植項目,不但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際帶領群眾穩定脫貧致富,還將農村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
一是整合各類資金解難題。雙坪鄉河泉村食用菌種植項目位于雙坪鄉河泉村,始建于2017年5月,占地面積約300畝,總投資756萬元。其中包含市級幫扶資金200萬元、縣扶貧辦250萬元、21個貧困村入股資金210萬元、市級民族宗教發展資金46萬元、村集體發展資金50萬元,有力解決發展龍頭企業缺乏資金的問題。
二是建設配套設施展形象。目前,已建設大棚292個,其中恒大援建大棚184個,鄉投資建設108個,完成建設264個,規劃繼續建設28個。基地建有生產車間一個,辦公房一棟,消毒房三棟,其中養菌棚116個,恒大幫扶出菇棚168個。
三是創新利益聯結促脫貧。項目由貴州菇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管理,該公司按照項目評估總投資756萬的8%(即每年60.48萬元)支付承包費;項目涉及貧困戶248戶,每戶貧困戶每年保底分紅1200元。目前累積生產菌棒65萬棒,預計繼續生產400萬棒菌棒,年產值可達1060萬元。所有大棚正式投入生產后,貧困戶可按照“2611”模式參與分紅,即收益的20%歸貧困戶、60%用于務工、10%歸企業、10%用于村集體發展資金。每個菌棒按照成本價3.35元,每個菌棒最低可采收鮮菇1.5斤,每斤香菇保底收購價為4元,每個菌棒產值6元,每個菌棒實現2.65元的利潤,每個大棚可擺放11000個菌棒,則貧困戶在不參與務工的前提下每個大棚可增加5830元純收入,參與務工后每個大棚可產生23320元純收入。同時,項目產生效益后可極大的促進26個村解決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群眾穩步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