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創新發展綠色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立足自身資源特點,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團隊和平臺建設,提升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農林廢棄物資源,穩步發展速生菌材林和菌草,加強速生菌材(草)對食用菌產品質量、產量研究;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珍稀食用菌品種;充分利用自然氣候特點走錯季發展優勢;實現廢棄菌棒、菌渣生物質燃料化和有機肥化等無害化、資源化利用,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為此,貴州科學院、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食用菌團隊紛紛全力以赴,通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黔貨出山。
政策資金技術數據 科學規劃貫穿始終
2017年至今,貴州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全產業鏈謀劃、整合資源、集中資金、重點突破,推動食用菌產業大省建設……
為此,貴州先后制定《貴州省脫貧攻堅投資基金扶貧產業化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16-2018年)》,將落實80億元基金用于食用菌產業發展;出臺了《貴州省生態扶貧實施方案(2017-2020年)》綱要,確定了食用菌發展進行林菌栽培的新模式,食用菌裂變式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新途徑,設立1200億元的扶貧產業子基金助推扶貧產業,對帶動能力強的生產經營主體給予補助和貸款貼息,對滿足條件的企業開通IPO綠色通道、對上市企業進行直接獎勵、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人才引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幾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精心指導下,經過食用菌產業領域同仁的共同努力,成立了1000余家食用菌公司,覆蓋全省72個縣區,食用菌產業正在助推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2017年11月,針對為貴州省食用菌扶貧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貴州省科技廳凝練食用菌重大專項,直接參股運作,轉變財政科研資金支持方式,采取專項資金股權投資模式,引導省內外優秀科技團隊,共同出資近2000萬元成立了貴州黔靈菌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總投資12億元,將建立一個省級一、二級菌種研發中心,并在9個市(州)分別建立三級菌種研發中心,計劃年產2億袋菌種,為40億袋菌棒提供菌種。
貴州省食用菌不僅實現了工廠化、規模化生產,而且2017年貴州省食用菌產業有了飛躍,其產值增加124%,為全國之首。
與此同時,一批全國重點企業已經在貴州安家落戶,基地和市場建設正在緊張推進,“食用菌大數據”工作也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已經在產業發展、政策研究、對外宣傳、招商引資、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貴州科學院引進培養人才 科技脫貧有招
上世紀80年代,貴州科學院的食用菌專家攻破竹蓀人工栽培技術難題,引燃全國食用菌研究熱潮,王英杰、胡寧拙、張雪岳、何紹昌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為貴州食用菌作出巨大貢獻,當年培養的技術人才,現已成為貴州食用菌產業的中堅力量。
“脫貧攻堅的春風”將貴州科學院新一代的食用菌科研人才吹到了全省各地,他們用科技助力扶貧,為貴州省食用菌產業裂變發展保駕護航,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貴州科學院食用菌團隊成立以來,通過引進和培養的方式,建立了食用菌產業扶貧創新平臺;與貴福菌業等建立了無圍墻科研院所,合力助推產業扶貧。
從云南省楚雄州林業科學研究所引進的團隊領銜人楊彝華正高級職稱、工程師,剛到單位報到就和省產業扶貧指導小組一起前往銅仁市開展調研,通過座談與實地調研對20個產業扶貧發展的代表性基地及公司產業扶貧工作進行了深入了解,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為該市達到脫貧攻堅的目標獻計獻策。
大型真菌分類專家鄧春英博士,近5年來帶領團隊走遍貴州省9個市州,開展了月亮山、思南、印江、草海等地的大型真菌本底調查。收集、分離并保存了20多種珍稀名貴野生菌菌株。
團隊成員化身“科技特派員”走進基層,在貴陽市白云區、烏當區、花溪區、修文縣,及畢節、黔西、銅仁等地開展服務,為當地產業發展規劃出謀劃策,為當地菇農、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與咨詢服務,3年來累計服務2000余次,培訓700多人,為科技扶貧盡職盡責。
據團隊種植專家向準介紹,團隊成員常年奔走于全省的食用菌基地和山林,圍繞食用菌資源收集、品種選育、種植、示范到深加工整個產業鏈不斷開拓創新、攻克難題,取得多項關鍵技術。其中,改進冬蓀種植方式,大大節省了菌種培養的周期,每畝可節省1/3成本,在大方等地推廣示范;選育冬蓀菌株在800-1600米的成功示范種植,解決了該品種中低海拔人工種植難題;林下無設施種植羊肚菌技術,解決了貴州地區種植羊肚菌防凍防霜的問題。
食用菌產業扶貧具有精、準、快的特點,例如種植冬蓀,畝產干品120斤,按每斤270元計算,畝產值高達3萬多元,每畝投入菌種和菌材成本約1.5萬元,利潤約1.5萬元。種植羊肚菌,一畝地收獲鮮品300斤左右,按照80元每斤計算,畝產值2萬元左右,每畝成本1萬元,利潤1萬元。
通過以點帶面推廣示范,近3年來食用菌團隊在貴陽、遵義、銅仁、畢節等地指導種植冬蓀1000余畝,產值達3000萬元,為農戶創造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在貴陽、銅仁、黔西等地指導種植羊肚菌1000余畝,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減少貧困戶1000多戶,減少貧困人口3000余人,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省農科院科創團隊把紅托竹蓀“種”成脫貧產業
早在2009年12月31日,省農科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現代中藥材)研究所副所長朱國勝就敏銳地發現,紅托竹蓀喜歡貴州獨有的涼爽濕潤環境,目前只有貴州實現量產,“織金竹蓀”雖獲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但卻未形成優勢產業。他立即展開全省紅托竹蓀產業調研,著力組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團隊,圍繞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科技創新,深入對接地方政府開展成果轉化,創建省級平臺全面推進紅托竹蓀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
2010年,朱國勝通過近1年的調研發現,貴州紅托竹蓀產業存在6個關鍵技術問題:如無均一性穩定性好的自選品種;菌種繁育技術落后,菌種生產周期長達1年,菌種質量無法保證等問題。
朱國勝經過仔細分析,確定了走“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路子,從點上實現突破,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向線和面延伸,全面推進紅托竹蓀產業科技創新。
2011年,他主持申報獲得省科技廳農業攻關項目“織金竹蓀以草代木栽培優良菌株篩選及應用示范”。從此,朱國勝團隊8年如一日地開展紅托竹蓀科技創新工作。
2015年在省科技廳和省農科院的支持下,團隊啟動了“農業科技改革與創新服務園區項目”,并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和義龍新區龍廣鎮繼續開展紅托竹蓀科技創新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終于建立了成熟的“紅托竹蓀發酵菌棒栽培技術”。在此基礎上,團隊圍繞紅托竹蓀的科技創新已由點的突破,向全產業鏈延伸。
2017年至2018年,團隊開展“紅托竹蓀發酵菌棒栽培技術”在黔西南、畢節、安順、銅仁、黔東南、貴陽等全省試驗示范和推廣。
同時,團隊工作向“政產學研用”延伸。朱國勝在團隊建設和平臺建設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通過團隊和平臺的建設,已基本建成小核心大協作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模式,還獲得“貴州省天麻竹蓀育種和栽培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其中團隊1人入選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象,1人入選貴州省科技創新百層次人才,2人入選貴州省科技創新千層次人才,2人入選省農科院“百名英才”;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3人;博士2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7人,團隊還培養了所辦企業科輔人員6人,培養碩士研究生11人,為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師范大學、貴州大學等高等學校提供實習崗位50余個。該團隊還與李玉院士團隊、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西南大學等建立科技合作。
平臺建設是團隊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朱國勝帶領團隊建立了貴州省微生物資源科技創新平臺、貴州省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貴州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所在單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省農科院微生物資源及生物信息聯合實驗室食藥用菌研發平臺、貴州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研發基地等研發平臺。
為踐行《貴州省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團隊將與易菇網合作,面向全國各地開展紅托竹蓀發酵菌棒栽培技術培訓。為此,朱國勝團隊將啟動紅托竹蓀全基因組測序,從形態、生理和分子等層面深入研究解決理論問題,推進資源和育種;運用科學技術攻關二次發酵技術、三次發酵技術和智能出菇設施等疑難問題,全面提升栽培技術水平;啟動產地初加工、保鮮和冷鏈物流技術創新,適時啟動精深加工研究。通過這些工作,全面提升團隊科技創新能力和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能力。
食用菌市場建設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我們通過赴全省50個縣、鄉、村,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考察指導,調研了解貴州食用菌主產區的發展情況,梳理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需求,制定了對接方案及管理機制,與他們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從而推動實現以食用菌為節點的現代農業、循環農業的建設。”貴州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林介紹,食用菌作為一大類農作物所形成的產業集群,將會成為小城鎮建設的典范,助推鄉村振興,它將帶動生產、住房、餐飲、文化建設以及商品流動,推動物流產業和線上線下以及電商快速發展。
這就需要貴州省科研機構和團隊集中力量搞科研,爭取實現貴州省自主知識產權菌種零的突破。目前,貴州省食用菌科研人才匱乏,急需從全國食藥用菌領域引進優秀科研人才和成熟生產團隊,組建自己的食用菌團隊,弄清貴州省野生食藥用菌資源狀況,普及野生食區級用菌的益、毒性質,選育、馴化并栽培推廣貴州省優質野生食藥用菌和珍稀特有食藥用菌,完善貴州省食藥用菌行業標準。
張林認為,貴州省借助廣大的山地森林資源,發育了豐富的食藥用菌,但在生態發展的大背景下,菌種生產的原料十分緊缺。目前的解決方法是種植一些生長速度快,植物營養成分高的物種,比如一年三茬的紫荊草和三年成林的榿木等,這些草、木植物可以從根本上替代森林資源,既環保又高效。貴州省空有豐富的食藥用菌資源,卻沒有一個專門的食藥用菌市場與之匹配,致使許多菇農、野生食藥用菌采摘者只能在路邊隨意販賣,價格十分不穩定,銷售的菌子也因銷售環境的限制,造成品相敗壞,營養流失。同時,菇農與采摘者分散在各地,沒有形成一個響亮的名頭和品牌。因此,建立貴州省第一個專門的食用菌市場迫在眉睫,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