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龍縣立足優勢,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通過采取“全區域布局、全產業鏈打造、全利益聯結、全要素配置、全機制調動”的“五全”模式,推動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到2018年,安龍縣食用菌種植面積完成1.28萬畝,預計產量5.48萬噸、產值在10億元以上。
全區域布局。即是按照“園區小區”全域布局,園區作示范、作引領實現“頂天立地”,鎮(街道)小區作拓展延伸實現“鋪天蓋地”的食用菌產業布局。
全產業鏈打造。通過龍頭企業落戶投資、政府補貼帶動、貧困戶入園種植,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產業體系,以加工連一產、園區接三產的“產業旅游 體驗”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推動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
全利益聯結。按照“政府(園區) 科研院所 合營企業 基地 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簽署“企業入駐協議”“群眾入棚種植協議”等,將“貧困戶參與率達70%以上”作為給予企業(合作社)政策支持的首要條件,在菌棒生產過程中要求企業必須滿足“80%以上菇農每棒最低收入在1.5元以上”等條件,通過獎補激勵,約束企業、合作社、菇農等各方,強化利益聯結。
全要素配置。一是金融配置。把脫貧攻堅基金、特惠貸等金融政策支撐的資金,與企業、貧困戶進行精準聯接。二是政策配置。出臺系列配合支持政策,加大對扶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三是人才配置。以省內專家隊伍為基礎,引進浙江麗水、遼寧大連等著名技術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四是設施配置。整合涉農資金用于支持食用菌產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關鍵技術設備補助。五是土地配置。充分考慮土地利用的集約性和產業發展的連片性,做到農業用地主要用于扶貧產業發展。
全機制調動。一是政府宏觀調控機制。政府從產業選擇、要素配置、各方利益維護等方面宏觀把握和調控,切實做好頂層設計,確保實現產業發展、企業盈利、貧困戶脫貧增收致富。二是市場調控機制。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優勢和作用,通過訂單式生產、訂單式銷售,開拓穩定的市場,確保產品有銷路、企業有效益、貧困戶有收益。三是社會各方參與機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立企業、合作社、菇農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參與的融入機制。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思路,推進產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企業負責菌棒供應、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民發展食用菌,農戶負責食用菌生產管理,把合作社、農戶帶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