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湖南靖州是全國著名的干、鮮茯苓集散地,被稱為“中國茯苓之鄉”,茯苓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居重要地位。2017年11月24-26日,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在靖州舉行,與會專家、企業家、種植戶等提出了茯苓產業面臨的規范菌種生產管理、做好茯苓產品精深加工文章、加強茯苓交易市場監管、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急需建立行業聯盟等問題,今年10月,靖州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黃涌撰文《培育百億產業 建設茯苓之都》就如何加快靖州茯苓產業提升發展以及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探討,文章內容對靖州及其他茯苓產區產業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特發布全文,供業界同仁參考。
靖州是“中國茯苓之鄉”,茯苓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居重要地位,在市委市政府產業及產業園區三年提升行動中,茯苓產業是醫藥健康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省委“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快產業發展的工作部署,找準工作著力點,推動產業提質升級,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充分認識靖州茯苓產業得天獨厚的發展基礎
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補益上品,古稱“四時神藥”,因功效非常廣泛,有“十方九苓”和“藥膳白銀”之美譽。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依托資源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茯苓產業得到全面發展,2017年,成功獲批國家級茯苓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及其示范區、國家級出口茯苓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唯一的茯苓價格指數平臺上線運行;第二屆全國茯苓大會在靖州召開。
1.人工栽培方興未艾。靖州茯苓人工栽培始于清乾隆年間,上世紀60年代末,科技人員從野生茯苓菌核中選育出新菌種,開始大規模人工培植,靖州茯苓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本世紀初,靖州科技人員采用原始肉引方法接種方式,創造了“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技術”,將傳統由椴木和松樹蔸栽培改進為袋料栽培,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茯苓栽培面積快速增長。
2.菌種培育全國領先。1968年,靖州成功選育“5.78”茯苓菌種,開創了菌種培植茯苓的先河。2001年成功研制了“湘靖28”茯苓新品種,茯苓品質和產量不斷攀升。2013年在全國首創茯苓太空誘變育種,正全力研發“靖航一號”新茯苓品種。目前,靖州有各類茯苓菌種生產企業100余家,年生產菌種800萬袋,年銷售達3000萬元,占據全國茯苓菌種市場的70%。2017年,靖州茯苓菌種成功走向海外,在馬達加斯加和南非試種成功。
3.集散交易形成中心。依托集科研、生產、加工、貿易為一體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為平臺,靖州年交易鮮茯苓7.8萬噸,約占全國總量的70%,其中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茯苓制品1.2萬噸,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二。
4.加工鏈條不斷完善。近年來,靖州茯苓深加工向縱深推進,實現了鮮茯苓銷售向產品加工、單一化向多樣化、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茯苓產業鏈條。初加工產品有茯苓飲片、卷筒、刨片、方丁,茯苓食品有茯苓夾心餅、茯苓糕點,湖南補天藥業有限公司研發出臨床腫瘤用藥“茯苓多糖口服液”、心腦血管用藥“復方銀杏通脈口服液”等產品占據產業鏈中高端,正在研發的一類抗腫瘤新藥“羧甲基茯苓多糖注射劑”列入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
5.產業帶動效益明顯。據統計,全縣從事茯苓產業群眾達14300戶57200 人,其中貧困戶2980戶12030人,參與群眾人均增收2200元。靖州有300余名茯苓種植經紀人在云南、貴州、廣西等10余個省建立了184個茯苓種植基地,生產的茯苓運回靖州加工交易。2017年,全縣茯苓年總產值達8.3億元,產生稅金5000余萬元。
二、準確把握靖州茯苓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茯苓作為傳統藥食需求在不斷擴大,但市場對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靖州茯苓產業既有市場需求廣闊、政策扶持有力等機遇,也面臨創新提質乏力的瓶頸制約。
1.發展的機遇
一是市場需求前景廣闊。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消費主導的新發展階段,大健康產業成為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健康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醫藥資源也成功打入世界醫藥主流市場,中藥市場需求快速擴大,為靖州發展中藥材產業帶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
二是政策支持不斷向好。國家將生物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出臺了《關于促進生物產業加速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國務院印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剛要(2016—2030年)》,國家中醫藥局編制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湖南省出臺《湖南省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6-2025年)》,4次提到靖州茯苓,明確提出支持靖州茯苓集散地改造擴大規模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將靖州茯苓列入“湘九味”湘中藥工程,納入省級層面統籌扶持發展。懷化市委、市政府提出重點培育醫養健康(中藥材)“三個千億元產業”,支持各縣市區大力發展“一縣一特”,為靖州茯苓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新動力。
三是園區平臺支撐有力。累計投資6.48億元建設全國最具特色的專業化科技產業園區中國茯苓科技產業園。目前正在建設茯苓展示中心、茯苓交易中心、茯苓倉儲物流中心、茯苓小微企業標準化廠房、補天藥業茯苓GMP萬噸中藥飲片廠、茯苓科技研發推廣中心、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區域性食品藥品檢測中心等15個重點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茯苓研發中心和茯苓定價中心,全國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茯苓初級加工基地、茯苓高科技生物制藥基地。
2.面臨的挑戰
一是加工標準有待規范。全縣個體戶1500戶,在原材料檢測、加工流程等方面沒有完全按照標準化來生產。茯苓初加工企業沒有嚴格統一加工操作標準。SC生產許可、GMP中藥飲片生產許可等方面比較滯后。
二是深加工帶動作用不強。深加工企業數量少、現有湖南補天藥業、龍豐公司、異溪食品公司、智美健康科技公司等龍頭企業,每年消耗的茯苓原料不多,帶動整個行業發展的力量不夠。
三是集散地位有待鞏固。隨著市場和消費需求品質的抬高,初加工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空間在縮減,靖州茯苓產品往往仍需進行深一輪加工才能進入市場,市場直接占有率在降低。同時,安徽亳州、云南瀾滄等地出臺了一系列發展壯大茯苓產業的政策,不斷規范茯苓種植加工,對靖州茯苓生產區域板塊發展形成了擠壓的狀態。
四是公用品牌尚未塑強。近年來,靖州茯苓雖獲得了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國家工商總局商標管理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但對于“靖州茯苓”區域公用品牌開發和保護,大多是自發的行為,品牌經營意識不夠強,品牌管理尚未成體系,缺乏從產業鏈角度和品牌戰略上對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
三、精準施策推進靖州茯苓產業提質升級
推進靖州茯苓產業發展,要樹立建設茯苓產業集群和茯苓之都的長遠發展目標,在近期跨過10億元產值門檻后,努力向百億產業奮進。圍繞這一目標,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精準施策打好組合拳。
1.健全配套政策,鞏固中心地位。結合中央、省、市產業扶持政策,研究出臺《靖州茯苓產業發展規劃》《靖州茯苓區域性品牌發展戰略規劃》《靖州茯苓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意見》等重點扶持政策。設立茯苓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不低于1000萬元用于鼓勵企業在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獎勵。建立來靖交易鮮茯苓補貼機制,給予來靖交易茯苓每噸補貼10—20元。鼓勵本縣茯苓種植戶走出去建立茯苓種植基地,以優惠政策吸引專業戶將種植采收茯苓運回靖州精深加工,采取按靖州鮮茯苓交易運輸重量補貼運輸和過路補貼,對種植大戶實施對口獎勵,調動鮮茯苓生產經營者積極性,鞏固靖州集散交易中心的地位。
2.加強監管服務,提升產品品質。強化茯苓市場管委會職能,把管委建成集管理、服務、收費、辦證為一體的服務窗口。組織公安、工商、衛生、農業各職能部門打擊欺行霸市、弄虛作假等有損信譽的違法經營活動,維護茯苓生產經營秩序。嚴格執行《靖州茯苓菌種》、《靖州茯苓栽培技術規程》、《靖州鮮茯苓》、《靖州干茯苓》等四個省級地方標準要求,加強對原料茯苓及其加工產品的質量管理與管控,著力提升茯苓產品質量。加強質量安全監測,突出菌種質量檢驗檢測、茯苓產地鮮品農殘監測、投入品質量監測,對茯苓產品生產過程進行記錄,實現茯苓生產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3.支持創新創業,激活發展動力。堅持以靖州茯苓菌種選育繁殖、茯苓中藥生物提取、茯苓保健食品深加工及研發為重點,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等院校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關系,加強茯苓的基礎性研究。著力引進培養一批企業精英、科技領軍人物、營銷專家,補齊人才短板。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激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對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龍頭企業。加強對茯苓茶(或飲料)、茯苓烹飪食品等茯苓大健康產業產品的研發,鼓勵發展茯苓“訂制農場”服務、補天藥業“杏林大觀園”醫藥文化特色旅游等集科技旅游、種植體驗、文化博覽、品牌建設、教育培訓、健康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體驗旅游新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
4.創建區域品牌,提升市場形象。深入挖掘茯苓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價值,進行系統化整理與提升。按照“十統一”的發展模式,統一靖州茯苓對外銷售渠道和客戶,統一茯苓收儲和制定加工產量計劃,統一對外銷售價格,力爭取得全國茯苓交易定價話語權和掌控權。大力推進茯苓系列地方標準升國標工作,推動靖州提出并經省質監局發布的茯苓系列地方標準上升到國家標準。積極申報注冊靖州茯苓為中國馳名商標,加強地域標識商標注冊和保護工作。提升“靖州茯苓”產品包裝檔次和水平,建立靖州茯苓的“身份證”,擴大“靖州茯苓”區域品牌影響。
5.做強特色園區,發揮集聚作用。依托入選國家現代農業園創建縣政策支持,按照打造“國際茯苓產業中心”和創建國家級百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為目標,通過分期開發,滾動發展,力爭10年時間,基本完成“一園區兩中心三基地”開發建設任務,引進一批具有科技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強的企業入園發展,將中國(靖州)茯苓科技產業園區建成全國最大的產業鏈條完善、規模效益明顯、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產業布局合理、產城融合發展的智慧性專業化特色園區。力爭到2025年,培育和引進茯苓加工企業50戶以上,年產值過50億元,繼而向百億大關邁進。
(作者:黃涌 靖州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 )
(作者:黃涌 靖州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