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從近日于貴州貞豐縣召開的貴州省果蔬行業協會食用菌分會2018年會員大會暨貴州省食用菌產業扶貧模式研討會上獲悉,歷經兩年建設,位于貴州貞豐縣占地面積2401.61畝,總投資逾20億元的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正式建成投產。
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經歷兩年的艱苦卓絕的建設,這朵美麗的菌蕈之花,終于揭開神秘的面紗,正式投產,綻放在云貴高原。
2016年7月,貴州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確定了以食用菌產業作為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致富增收的的主要渠道的決定。貴州省主要領導在會后向湖北森源實業投資集團董事長別平交代任務:在黔西南建設一個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把世界各種先進的種植模式,能夠帶動老百姓致富的模式帶到貴州來,讓貧困群眾通過食用菌產業擺脫貧困。
在食用菌行業摸爬滾打了三十余年、身為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的別平知道,全球食用菌行業的發展很快,各種種植模式可謂花樣繁多,五花八門,然而卻很難找到一種既能讓貧困群眾快速致富,又能讓企業有效益的種植模式。建設一座“有山有水有產業,養生養老蘑菇村”,成立縈繞在別平腦海里的一個夢想。
別平義無反顧的接下了這個任務,為了貴州百姓的期望,為了行業協會的囑托,為了心中那一直不滅的夢想。
2017年1月1日,經過半年的考察論證,別平帶著他的團隊,跨過千里山水來到貞豐,這個昔日諸葛孔明屯兵習武之地。2月14日,貴州豐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正式注冊,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破土動工,一幅引領食用珍稀菌產業未來三十年培養中心模式的藍圖在黔西南大地徐徐展開。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貴州豐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別平介紹,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占地面積2401.61畝,總投資逾20億元,圍繞“大扶貧”和“大健康”的發展戰略,按照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經濟創新示范區”的要求,以“建設世界蘑菇之都,打造千億園區”為目標,帶動云貴高原,輻射東南亞。
在兩年的建設過程中,豐源人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去偽存真,敢為人先。結合行業實際,總結前人經驗,歸納了八種適合各個層面種植者需要的生產模式。
層架式——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層架式菇房占地230平方米,適合多種菇類種植,可根據不同品種需要,調節菇架層距,達到最佳的擺放要求。豐源公司使用的層架式菇房用有自己獨立的知識產權,棚架一體,堅固牢靠,美觀實用,性價比高。以香菇為例,豐源公司層架式菇房設計菇架34組,擺放菌棒16500棒。適合普通農戶家庭生產。
地栽式——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地栽式菇房占地230平方米,適合多種菇類種植。菇房內配備噴淋設施,保證菌類生長對空氣、濕度的要求,減少人工灑水造成的勞動強度大、灑水不均勻等弊端;養菇房內設計有行走臺階,既滿足人員操作方便,又能將地塊科學的分割,每廂之間不受影響,有利于菇類生長。適合普通農戶家庭生產。
移動式——作為食用菌生長一種新模式的探索,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自主設計并建造了移動式菇房。這種菇房房內溫度、濕度、通風等實現自動化控制。可根據需要隨時轉移,在城市小區、廣場、人員密集區擺放,讓消費者充分感受食用菌帶給人們的別樣生活。

天天出菇——顧名思義,就是天天有菇長成出菇。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日產60噸珍稀菇現代化珍稀菇廠主要生產以海鮮菇、紅托竹蓀為主的珍稀菇,采用全過程自動化控制,有效控制產品質量、產量,實現產品可追溯。適合食用菌工廠化栽培。
雙月出菇—— 為全封閉式出菇房。采用現代化的自動控制系統,達到溫度、濕度、空氣中各種養分含量全電腦檢測、控制。菇房面積設計科學合理,實現菌品每季度出一次菇,全年出菇四批次。適合于合作社或者集體組織工廠化栽培。
四季出菇——主要采用愛爾蘭面包房模式,依靠先進的管理手段,種植雙孢菇等適宜菌品。最大限度的提升菇房使用效率,減少生產成本。適合于有經濟實力的個體農戶、合作社栽培
林下模式——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林下采摘模式主要以松露、羊肚菌、紅托竹蓀為主,在1000畝荒山上栽植適宜的樹木,培植松露、羊肚菌、紅托竹蓀。這種模式既可以改善山地地貌,又可以種植優質的菌類,還節省了土地資源,適合于山地廣泛發展。這種模式適合于零散農戶,利用自家自有林地栽培生產。

體驗模式——主要是滿足消費者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認識食用菌栽培過程,了解食用菌科普知識,體會菌類帶給人類健康的享受,感受美味食之不易,體驗采摘帶來的快樂。這種模式適合于旅游配套發展,增加旅游業態。
產業園在種植菇品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到菇品的品質、技術、市場等諸多影響發展的因素,經過仔細篩選,選定了“紅托竹蓀、冬蓀、羊肚菌、灰樹花、血耳、繡球菌、虎掌菌、黑雞樅、雙孢蘑菇、姬松茸”等十個品種。這些品種在市場上屬奇缺珍稀菇類,不宜人工栽培,經濟附加值高,對于產業發展和帶動群眾致富具有良好的前景。
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通過在貞豐縣的實踐,讓這八種模式展現了勃勃生機。產業園2017年建設48座養菇房初顯效益,當年解決就業120人(次),實現產值近700萬元。2018年104座養菇房種植各種珍稀菇10種,獲得收益2456萬元,帶動就業300人(次)。

產業園還推出多種合作方式,擁有研發、培育、生產、加工、物流、銷售、文創、養生等多種業態,每個企業都可以在這里找到適合各自發展的項目,合作的平臺。目前產業園已經整合行業內優質企業30多家,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產業園建設生產之中。
產業園還按照“村社合一”、“企社合一”的要求,整合了4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農業生產中的特殊作用,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到產業園的建設發展中來,與企業共發展,依靠企業發展自己。產業園采用“兩制雙返”分配模式,激發大家積極性,充分調動合作社成員和科技工作者的生產積極性。

“兩制”就是合作社制和股份期權制。農民專業合作社制。針對缺乏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產業扶貧難題,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向勞動而不是資本傾斜的利益分配機制,為農民提供供求信息,減少經營盲目性,將分割的農業產業鏈條連接起來,實現農業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經營,借以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效應,并把農產品的增值利益留在農民手中,提高農戶收益。科技服務公司股份期權制。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力度不足,科技人員服務產業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引導科研人員組建科技服務公司,用股份期權將科研人員的利益與技術服務公司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建立向勞動價值和知識價值傾斜的利益分配機制。
“雙返”就是合作社70%以上的利潤返還給農戶,股份制企業把科技人員的科研成果70%以上的利潤分配給以科技人員為主的企業員工。

中國食用珍稀菌產業園秉承著“創新,濟世,誠信,恒心,共享,奮進”的理念,按照“一區一鎮九園百村”的規劃布局,努力建設一座座“有山有水有產業,養生養老蘑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