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在上海舉行,90多場主題報告吸引了500多名國內外行業人士參加,大家圍繞食用菌研究、生產和貿易等領域的熱點展開交流和討論,共同推動全球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
從會上獲悉,在過去的40年里,我國食用菌產業從小到大逐步成長,197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只有不到6萬噸,而目前年產量已達3600萬噸,增長了600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已達3600萬噸,在全球總產量中占到七成以上。
實際上,中國食用菌產業擁有的“世界第一”還不止這一項。
進入21世紀,包括食用菌在內的大健康產業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2010年,全球食用菌栽培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年產超過10萬噸的國家有8個,除了中國之外,排在前列的有美國、日本、荷蘭、韓國,年產量分別達到了41萬噸、38萬噸、23萬噸、20萬噸。中國食用菌產業在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快速發展,1978年食用菌產量不足10萬噸,僅占全球總產的5.7%,到2013年已增長到3170萬噸,超過了70%。
除了在產量上規模驚人,我國也是世界上野生菌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全世界已被發現的可食用菌大約2000多種,中國就有900余種,能夠人工栽培的菌種有近100種,形成商品的約有50種,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有20種以上。而其他國家開發利用的食用菌品種,大多在個位數。比如,美國食用菌以雙孢菇為主,日本產量最高食用菌為杏鮑菇、香菇、真姬菇和平菇,韓國的栽培品種以平菇、香菇、金針菇和雙孢蘑菇為主,而荷蘭、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則以雙孢蘑菇為主。
不僅如此,中國食用菌的深加工衍生產品也十分豐富,開發出了干粉、脆片、飲料、菇精、菇鹽等各類產品,橫跨農業、醫藥、保健等多個產業領域。
據了解,近年來,除了東部地區之外,我國西部食用菌產業也在崛起。食用菌產業已是國內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滬郊的崇明、金山等地區,食用菌生產得到廣泛發展,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在農科專家的指導下逐步成長起來,林下種植雙孢蘑菇、大球蓋菇等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農業生物圈的有效循環。
不過,短板也十分明顯。目前,在歐美日韓等地區,已基本實現了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對傳統栽培模式的替代,但我國仍是以傳統農戶生產為主,行業集中度較低,工廠化生產率僅占10%不到,而發達國家基本達到了90%以上。同時,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我國食用菌栽培的品種結構也有待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