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鮮有人知,這些菌菇、生物質顆粒燃料竟是秸稈和疫木的華麗蛻變。
“每到小麥收割季節,田間經常堆放著秸稈,有人嫌棄它礙事,直接焚燒。我看在眼里,覺得特浪費,就想著將秸稈變廢為寶,既避免了秸稈焚燒對環境造成污染,又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56歲的周巧進一邊在棚內采摘菌菇,一邊侃侃而談。
“我四處取經,了解到秸稈、木屑能培育出食用菌,于是我開始學習食用菌培植技術。”了解到木屑也能變成寶貝,周巧進開始上山尋找疫木。“樂清山上有大量的疫木。”
在食用菌的種植過程中,周巧進不斷鉆研創新。他在14個大棚內采用立體種植模式,約占地5萬立方。周巧進算了一筆賬,一公斤廢棄秸稈能培植出0.75公斤的食用菌。一年能產1.5萬公斤食用菌,銷售額18萬元,純利潤6萬元,效益還是可觀的。
除了培育食用菌,周巧進還將秸稈、木屑變身生物質燃料。“這些生物質顆粒燃料雖然不起眼,但跟煤炭相比,它體積小,重量輕,便于儲存和運輸,最重要的是含硫量低,燃燒充分,安全便捷,幾乎不產生污染,廢渣還可以再循環利用。”
目前,該公司生產的生物質顆粒燃料主要銷售給樂清的學校、企業等單位。“一噸生物質顆粒燃料售價50元。價格并沒優勢,主要在于無污染,一舉多得。”周巧進說。
2014年,樂清市進中生物食用菌有限公司綜合利用秸稈500噸。因秸稈在收集過程中遇到難題,收集成本高,農民大多不愿出售,2015年,周巧進將重心放在了疫木綜合利用上。
去年11月2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環保部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焚燒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5%。隨著《可再生能源法》的出臺,周巧進覺得秸稈生態循環利用將是新趨勢,對生態化發展新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