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在衡陽市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衡南縣栗江鎮,一個個香菇廠棚像孕育希望和夢想的孵化器靜靜地矗立在田間地頭。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今成了農業產業化的樣板。催生這一變化的就是衡南縣人大代表、栗江鎮白石村青年農民賀向輝。
回鄉創業,在田間圓夢
1988年,高中畢業的賀向輝來到廣東省韶關市一家具廠打工。敢闖敢干的他沒做多久就辭掉了這份“覺得沒有奔頭”的工作回到衡陽,在衡州大市場當起了做干貨生意的個體老板,成為當時栗江鎮第一批闖市場的農村青年。
1996年底,已挖到第一桶金的賀向輝到浙江麗水進貨的時候發現,當地的許多農民靠種香菇發了家。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腦中顯現:能不能把香菇產業引到衡南縣去呢?頭腦活躍的他從當地聘請種菇師傅來考察后得出的結論是,栗江鎮的氣候、水土、資源都非常適合種香菇。于是,賀向輝決定拿出一部分資金試種香菇。
他頂住重重壓力從城里回到鄉下開始做起了種菇發財夢。經過一番艱辛勞作,1997年試種的兩畝香菇一次成功,凈掙了三萬元。喜出望外的賀向輝迅速把在衡州大市場的門面轉讓出去,放棄經營多年且小有成就的干貨生意,全心全意回鄉種香菇。
在他的帶領下,栗江鎮的香菇產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1998年,5畝;1999年,13畝;2000年,30畝;2001年,120畝;2002年,150畝……如今,該鎮的白石、紅星、接龍、林泉、打石等7個村都種了香菇,面積共1200多畝,平均每畝收入1.5萬余元,每年為農民創收1800余萬元。香菇成了栗江農民致富的一把金鑰匙。11月8日,林泉村57歲的顏昌新老人笑呵呵地告訴我們:“我今年投資一萬三千元種了7分田香菇,除收回全部投資外還純掙了五千多元。如果不種香菇,象我這么大年紀的人到哪去掙這么多錢呀!”
創業致富,不忘父老鄉親
2000年,賀向輝成立了湖南綠貝生物有限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帶領農民發展香菇生產。公司為菇農提供菇種、技術,并負責收購產品。
香菇生產對氣候依賴性很強,風險很大。對種菇農民因天氣、技術等原因造成的經濟損失,賀向輝都主動承擔,為農民規避風險。2002年,該鎮青峰村一加油站發生柴油泄漏,菇農用被柴油污染了的池塘水澆菌株,導致香菇大面積枯死。賀向輝主動拿出3萬元賠償菇農損失。2004年,一場大風將郝義禮的菇棚全部吹倒,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萬元。賀向輝聞訊后,立即動員基地工作人員幫助他清理現場,并主動給予一部分補償。幾年來,他為當地種菇農民免費提供菌種、打菇棚和補償自然災害損失等累計支出達80余萬元。
讓出本地市場,支持菇農發展
為做大做強香菇產業,2005年8月,賀向輝的湖南綠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廣東貴旺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共同籌資200余萬元發展香菇生產。
隨著香菇產業的逐步壯大,衡陽的香菇市場逐漸飽和。2006年,賀向輝又做出了一項惠農決策:公司收購的香菇全部遠銷到外地,把衡陽本地市場讓給那些自產自銷的菇農,讓市場良性發展。他說:“如果不是為了農民利益著想,我完全可以占領本地市場,那將對一些小菇農造成很大打擊,但我不想這樣做。”
事業,像香菇一樣越長越大;榮譽,也紛至沓來。他分別被評為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湖南省和衡陽市優秀共產黨員、衡南縣優秀人大代表;公司被評為湖南省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衡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