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菌克!”是每年7-10月云南人最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夏季是品嘗野生菌的好時節,野生菌富含多種維生素、優質蛋白,營養豐富,口味獨特,深受喜愛與推崇。近日,由云南農業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一舉破解了百種野生菌基因“密碼”,不僅可以挖掘出野生菌美味的科學來源,同時也發現了有毒野生菌的作用。
野生菌有了基因組數據庫
菌子是云南大山里的美味,是滇菜大半精髓的所在,有利于人體健康,卻堪比動物的肥美與鮮香。云南雞樅、干巴菌、松茸、牛肝菌、青頭菌……無論種類還是品質都堪稱翹楚。但是,每年都會發生誤食有毒野生菌的事件,讓很多人對此山珍美味望而卻步。
以云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和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桂明英為團隊帶頭人,聯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四川省農科院,于2015年啟動了“云菌基因組研究計劃”,目前已完成近百種野生菌的基因測序,并建立野生菌基因組共享數據庫。
研究人員通過大范圍收集野生菌資源,建立野生菌資源庫和DNA樣品庫;使用第二代、第三代測序技術對野生菌基因組進行測序和分析;建立主要野生菌基因組數據庫和在線數據工具;并同步開展野生菌基因組數據挖掘和利用,開發分子標記、探討毒性產生的機制、探討營養相關的機制。
日前,云南農業大學發布90種野生菌的基因組數據,這些數據約占全世界已發布食用菌基因組數據的80%、真菌類基因組數據的20%,使這支科研隊伍成為世界上解析野生菌基因信息貢獻率最大的團隊之一。
有望將有毒野生菌變成“寶”
建立野生菌基因組共享數據庫僅只是開始,從云南農業大學獲悉,各項更進一步的研究工作都在進行之中。尤其是發現食用有毒野生菌后會看到“小人人”的原因,是因為菌體中含有致幻效果的毒素。國外已有研究發現,這些毒素可以用來治療抑郁癥。
“是藥三分毒,毒藥,既有毒又是藥,用得不科學就是‘毒’,用得科學就是‘藥’,因此探討野生菌其毒性產生機制及藥用研究,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我們期待,將有毒野生菌變毒為寶。”云南農業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云南是野生菌的天堂,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我國記載的930余種野生菌,云南就有670余種,占全國總量的74%以上。云南具有野生菌品種資源豐富、共生森林富足、生態環境優越的3大優勢,云南野生菌已成為國際國內市場的搶手貨,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云南野生菌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產業規模已達年產10萬噸、產值百億元,是繼煙草、咖啡、蔬菜之后,云南第四大重要的出口創匯林下經濟產業。
野生菌基因序列共享信息數據庫的建立,有助于促進重要食用野生菌人工栽培和促繁技術提升,為食用菌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同時,依托基因組信息,解析食用菌營養成分的合成通路,可以為食用菌健康食品開發提供最佳的原料。科研人員將從新資源食品、新醫藥資源、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來進一步深入研究并挖掘野生菌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