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至9月,濕熱天氣增多,野生蘑菇也進入了生長的旺季。
最近媒體報道,伊朗西部山區超過800人因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至少11人死亡,超過200人入院治療。
科技日報就此事采訪了相關專家,希望廣大讀者引以為戒,加強辨識能力,切莫誤食有毒菌菇,危害健康。
專家遠程解析伊朗毒蘑菇
專家遠程解析伊朗毒蘑菇
從事真菌多樣性、系統發育、生物地理及分子進化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說,在伊朗,人們有食用野生菌的傳統。在克爾曼沙阿省、庫爾德斯坦省、洛雷斯坦省、贊詹省等省份,因近期降水較多,迎來了野生蘑菇的大范圍萌發,人們采摘食用時不加以甄別,才導致了這樣的悲劇。
根據文獻記載,這個國家至少有兩種劇毒野生菌,一種是綠蓋鵝膏,一種是鱗柄鵝膏,這兩種蘑菇食用后可導致嚴重的肝、腎損傷,甚至死亡。不過報道中說除了11人死亡外,絕大多數人食用野生菌后中毒但不致命,因此可以肯定食用的是其他類型的毒蘑菇。據了解,多數毒蘑菇毒性較低,中毒表現輕微。一種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種毒蘑菇中。
劇毒鵝膏為什么這么毒
專家說到這里,記者明白了個大概: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不誤食有毒的鵝膏,還是有很大幾率存活的。那么鵝膏到底是個什么鬼?毒性怎么會這么厲害?
楊祝良說,全球的毒蘑菇種類繁多,每年導致眾多中毒事件。在誤食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事件中,高達90%是因為誤食劇毒鵝膏所引起的。
鵝膏科是擔子菌門傘菌目的一個科,該科真菌物種繁多、形態多樣,物種區分困難,種間親緣關系不全清楚,且分布非常廣泛,除南極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其中,有些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則是有名的劇毒菌。
劇毒鵝膏含有劇毒環肽類毒素,因其外形與可食的鵝膏極為相似,故常因誤食導致中毒。這種神秘的劇毒環肽類毒素能溶于水,化學性質穩定,耐高溫和酸堿,烹飪的過程并不能使這些毒素失去活性。這些環肽類毒素進入人體后,能夠被消化道吸收,經血液循環進入肝細胞,并與核糖核酸聚合酶相結合,抑制信使核糖核酸的合成,從而阻斷細胞的代謝。
毒素與聚合酶解離后,被排進膽汁中,隨膽汁流入腸中,在小腸處被吸收。可悲的是,經過血液循環,它又被肝臟重新吸收,從而形成腸肝循環,反復對肝臟造成損害。一個重10克左右、中等大小的劇毒鵝膏,就足以導致一個成年人死亡。在歐美地區,劇毒鵝膏有“致命天使”或“毀滅天使”之稱。
如何“火眼”辨識毒鵝膏
目前,已知的劇毒鵝膏菌約有5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此前,楊祝良研究組基于5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征,對中國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式樣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們發現,劇毒鵝膏在我國共分布有12個物種,其中大部分物種主要分布于熱帶地區,僅少數物種分布于溫帶地區。
從外形看,劇毒鵝膏菌最顯著的特點是部分傘蓋和菌托有鱗片,菌蓋初期近卵圓形至鐘形,表面灰褐綠色、煙灰褐色至暗綠灰色。菌肉、菌褶、菌柄、菌環通常為白色,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它們與多種喬木和灌木形成專性外生菌根關系(即菌類與某種或幾種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的關系),少數種見于開闊地上。
每年夏秋之際,是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高發時機。楊祝良在搞科研之余,致力于科普宣傳。他近年總結的“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鞋,同時具有上述特征的蘑菇一定不要吃;自己不熟知的蘑菇一定不要吃”兩條定律在云南等地已深入人心。
一旦中了招怎么破
對于那些誤食了毒鵝膏,但在6小時以內被送到了急救中心,未出現或才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的病人及時洗胃,然后用活性炭在胃中對毒素進行吸附是有效的;未出現嘔吐等情況的病人,還可以采取催吐、導瀉等治療方法,最大限度地讓他們盡快排出毒素,減少對肝、腎等臟器的傷害。
此外,尿排泄也是去除鵝膏毒素的主要途徑。維持適宜的尿液排出量是必需的,但不要過度排尿。楊祝良補充說,肝是鵝膏毒素易于損害的器官,如果肝損害很嚴重,需考慮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