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烘烤、分揀、裝袋……“國貧縣”湖北十堰市鄖陽區的香菇小鎮上很是熱鬧,菇農們麻利拾掇著香菇,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何如海是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劉灣村人,由于缺少致富門路、父母體弱多病、家庭貧困,他往年一直在外打工謀生。去年年底,香菇小鎮一期工程剛完工,頭腦活泛的他就與父母商量離開老房子,搬進了這個湖北省當前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香菇小鎮產業示范園。
“政府免費提供菌種,還有技術員全程提供技術指導。”何如海說,入住小鎮就分到3個大棚,后來,嘗到甜頭的他又主動承包了3個大棚。
為了讓貧困戶“搬得出能致富”,園區管委會采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不僅手把手為菇農傳授香菇培育技術,還免費提供加工設備保障產品銷路。品相好的香菇高達50元一斤,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成本低,收益見效快,種香菇是個好門路!”何如海如今已是半個香菇種植行家。他說,香菇一年產4茬,培育過程也省時省力。“生長環境得控溫,在揭棚、蓋棚上要下功夫,溫度濕度調節、菌棒注水、香菇烘干都離不開用電,這是主要成本。”
為了保障香菇大棚用電的正常運轉,小鎮電工周建清在園區張貼了自己的聯系方式,手機24小時開機,保證隨叫隨到。
據介紹,當地電力部門成立了首席服務官制度,主動圍繞扶貧產業轉,申請了易地搬遷項目專項資金2000萬元支持項目電力配套建設,不僅為香菇小鎮打通了園區高壓線“主動脈”,還陸續為香菇培植基地穿針引線,建立“毛細血管”,確保每戶的香菇大棚的生產、照明等用電。
如今,香菇小鎮產業園已初具規模,一期建設香菇產業基地385畝,上架香菇120萬棒。種植香菇剛過大半年,何如海一算賬,發現已經創收3萬多元,“在家門口有錢賺,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站在何如海家的大棚前放眼一望,對面600多畝的二期建設工地上,施工如火如荼,集中搬遷安置點、大棚等正在拔地而起。
“香菇小鎮在今年9月完成全部搬遷,屆時全區12個鎮的4275戶貧困戶將搬到這里集中安置。”鄖陽區委副書記、區長胡先平說,小鎮將配套建設香菇交易市場、香菇貿易街、香菇主題文化公園,著力形成以香菇產業為載體的荊楚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