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龍縣把推動產業扶貧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培育形成了以食用菌產業為主導產業的“1210”(1戶貧困戶種植2個大棚,每年收入10萬元以上)產業扶貧模式,僅2017年,全縣食用菌產業共覆蓋7500戶25500人,其中貧困戶5470戶18600人,每季種菇戶戶均增收50400元。
2016年,灑雨鎮共有23戶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至安龍縣九龍居住區,依托安龍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機遇,婁倩一家和同鎮的18戶精準扶貧戶加入了剛成立的感恩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13戶貧困戶于2017年進入食用菌產業園區內安龍富民鑫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承包大棚開始種植食用菌。
自合作社成立、貧困戶進入公司承包大棚種植食用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運作模式成立后,公司承擔起為菌農提供種植技術、管理方法,保底價格收購產品等方式,幫助農戶解決食用菌銷售難等難題;合作社作為中介方,負責流轉大棚建設用地,動員、推薦農戶到公司承包大棚種植食用菌;農戶只需負責食用菌種植、管理、采摘。這一抱團發展模式,完善了食用菌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生態鏈、人才鏈和責任鏈,創新探索了安龍縣食用菌“1210”利益聯結機制,使食用菌產業“1210”扶貧模式孵化效應在安龍縣得到初步顯現。
2016年從云南師范大學畢業、25歲的田迪同大家一樣,也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到九龍居住區,在得知政府以發展食用菌產業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消息后,作為貧困戶的田迪就主動到相關部門咨詢、上網查閱食用菌種植等相關資料,并帶頭成立感恩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讓搬遷貧困戶進入合作社到公司承包大棚進行食用菌種植,在他的帶領下,灑雨鎮23戶搬遷貧困戶中就有18戶加入合作,其中13戶已進入公司承包起43個大棚參與食用菌種植,每年每戶通過種植食用菌,收入可達七、八萬元。
作為合作社法人代表,田迪在園區內也承包起3個大棚種起食用菌,2017年,三個大棚就為他創收7萬多元。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我們搬出了農村,走進了城市,為使我們搬得出、穩得住,政府帶領我們發展產業、種植食用菌,我們有了致富門路、有了就業、有了增收,大家打心里感激黨和政府。”田迪說,合作社之所以命名為“感恩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是貧困戶感恩的緣故。
“一個貧困戶承包3個大棚種植食用菌年收入10多萬元!”這讓當初還未進入到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種菇前,常年在外打工的貧困戶陳雄來說無疑就是天方夜譚,他連想都不敢想。
2016年未搬遷之前,常年在外務工的陳雄輾轉到過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地,過膩了打工漂泊的生活。2017年他加入合作社后就承包起3個大棚種起蘑菇。他說,5月份上菌棒,6月就開始出菇,最多的一天能采菇2000斤,忙時得請七八個工人過來幫忙。
在現場,陳雄算了一筆賬,“一個棚占地600平方米,有1.6萬個菌棒,一個菌棒產菇1.5-1.8斤,公司以每斤4元的價格收購,一個棒可收入6-7.2元,除去成本,管護得好的大棚一年可以掙5萬元左右”。
“種食用菌比在外面打工劃算多了,在家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值得了。”與在外務工相比,陳雄覺得還是種蘑菇靠實。
“一個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一個扶貧產業發展好不好,要看貧困群眾是不是得到了實惠。在說起下一步種植食用菌時,婁倩信心滿滿,“承包大棚種植食用菌,收入了十多萬塊錢,賺了七、八萬塊錢,實現了創業,當上了小老板,這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今年,我要帶動更多的搬遷戶和貧困戶種食用菌,讓他們和我一樣,種菌脫貧致富,感謝黨中央的好政策。”
為實現食用菌裂變式發展,探索出一條全產業鏈投資組合的模式,搭建食用菌產業鏈大平臺,安龍縣將“國有+民營+合作社+農戶”抱團發展,先后吸引安慶、大秦、富民鑫、景地等8家企業入股,形成國有企業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作為融資主體承接扶貧產業子基金,共獲批扶貧產業子基金10.22億元,用于推廣食用菌種植。
如今,食用菌種植業已成為安龍縣“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成為貧困戶參與度最高、脫貧效果最好、輻射面最廣的脫貧支柱產業,成為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的強有力抓手,對安龍縣打好產業扶貧硬仗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