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明縣板棍鄉極力推進的“蔗—牛—菇—肥”項目越來越引人矚目,去年8月全市牛羊養殖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召開,該鄉林貼村肉牛生態養殖基地便作為現場會一個參觀點。記者日前慕名來到板棍鄉,近距離觀察一頭牛“牽”出的循環產業鏈,實地感受“環環相生”的循環產業魅力。
板棍鄉上松村板樂屯,有一個去年9月份建成的養牛小區。小區“滿負荷”養殖可存欄超過100頭牛。養牛小區旁邊的種植蘑菇房為去年10月份建成,以牛糞混合物培育茶樹菇,目前已采摘2批次,實現經濟收入近3000元。養牛小區周邊布局有牧草種植區、甘蔗種植區、玉米種植區等,所產牧草、甘蔗葉、玉米秸稈等供養牛小區喂牛。
距板樂屯大約2公里的板棍社區,這里正在建設“蔗—牛—菇—肥”項目總部。在項目現場,蘑菇培育基地、有機肥加工廠的主體工程已完成,工人們在車間內安裝必要設備。據項目負責人、寧明縣駱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超賓介紹,以牛糞為基肥,這里將建一個年產雙孢菇500噸、草菇300噸、500萬包香菇菌包和1500萬包茶樹菇菌包的規模化蘑菇生產基地。基地以相關廢棄物制作蘑菇材料,運到各處養牛場給牛當“床墊”,產生的牛糞混合物經既定程序處理后,依次培育草菇、雙孢菇、茶樹菇等菌類,“耗盡養分”后的廢棄雜質轉到有機肥加工廠制成肥料,再“反哺”牧草、甘蔗、玉米等種植作物。至此,一條由牛主導、多個產業共生發展的產業鏈—“蔗(牧草)—牛—菇—肥—蔗(牧草)”清晰顯現。
板棍鄉黨委、政府科學謀劃“蔗—牛—菇—肥”項目發展,并在實踐中將各“子項目”因地適宜部署到各村。
在板棍社區浦下屯,可存欄4000頭牛、年繁育3500頭幼牛的繁育科研生態養殖小區項目一期已完成牛棚架建。
目前養殖小區已經開始陸續引進牛犢,計劃至2018年3月份達到存欄1000頭牛,長遠規劃為2年時間內達到存欄4000頭牛的規模。未來這里將作為“源頭活水”,不斷向全鄉提供養殖牛犢;
林貼村肉牛生態養殖基地,這是寧明縣目前規模最大、標準化最高的養牛基地,被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評為五星級生態養殖小區。該養牛基地占地面積達32畝,建設有標準化牛棚7間,目前已投放架子牛超過1100頭。據介紹,林貼村養牛場每年可出欄2500頭育肥牛。養殖基地去年3月份存欄肉牛300頭,至8月已達1100多頭,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除此以外,在板棍鄉的國華村、叫隘村等地,農戶有的種植牧草、有的領養架子牛,以不同方式融入“蔗—牛—菇—肥”項目,將循環產業鏈延續到村到屯,讓更多農戶共享到扶貧項目帶來的實惠。板棍全鄉有8個村(社區),其中4個村屬于貧困村,目前“蔗—牛—菇—肥”項目已經覆蓋了6個村(社區),4個貧困村村民合作社都建立了一個規模80頭以上的肉牛生態養殖小區,一個100畝以上牧草種植基地和一個利用閑置校舍建立年出茶樹菇10萬斤的生產基地,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對于“蔗—牛—菇—肥”項目的規劃發展,板棍鄉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了一套“三農一社”的產業發展模式:
——讓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通過招商引資,該鄉引進廣西旭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并與縣農業投資公司共同組建寧明縣駱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專業管理及銷售平臺優勢,與農戶實施“訂單農業”,有效解決貧困戶缺少技術和銷售渠道難題,確保扶貧產業成長;
——讓農業投資公司發揮平臺運作作用。由縣農業投資公司與縣農商行、貧困戶簽訂三方協議,將符合相關條件的貧困戶所獲得的免抵押、免擔保的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基準利率、政府貼息的精準扶貧小額貸款,由縣農投公司進行整合使用,達到“集中引水、統一放水、精準滴灌”效果;
——讓貧困戶發揮參與主體作用。在“蔗—牛—菇—肥”循環產業鏈中,四重收益確保農戶樂于參與:通過種植牧草或領養肉牛得現金,通過5萬元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和財政專項扶貧產業資金入股企業得股金,通過出租土地給合作社種植牧草得租金,通過到養殖基地務工得薪金;
——讓村民合作社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一方面,發揮村民合作社組織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讓村民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中獲益。例如,村合作社通過租賃群眾丟荒坡地種植牧草,以出售牧草總收入的2%作為集體收入……以扶貧項目擊碎貧困村“空殼”,為貧困村脫貧摘帽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該鄉肉牛存欄近3000頭。受“牛”主導,全鄉種植牧草達2100畝,農戶通過為牛場供應自種牧草實現平均每畝每年約1100元的增收;不少貧困戶以扶貧產業資金為抵押領養一頭犢牛,飼養約10個月后由公司按增重部分每斤12元回購,每頭約賺4000元;養殖基地吸收了不少貧困戶就業打工,如在林貼養殖基地負責喂牛的貧困戶陳宣文一個月工資超2000元,負責看守上松村養殖小區及蘑菇房的三塘屯貧困戶鄧海添月收入2400多元。“蔗—牛—菇—肥”項目充分發展后,可為當地提供超過300個就業崗位,為每個貧困戶領養一頭架子牛以上,種植茶樹菇2萬包以上,同時還以每噸130—200元的價格收購甘蔗尾葉、玉米桔桿、水稻桔桿、花生桔桿等,確實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新產業。
下一步,規模化蘑菇生產基地、有機肥加工廠等項目真正開始運行后,“環環相生”的各產業將進一步凸顯發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