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順祥作報告

報告現場

報告現場
易菇網訊:“菌種退化、產量低、質量差栽培與加工技術落后;農殘、重金屬超標;栽培需要大規模砍伐松樹;資源破壞嚴重,茯苓產品附加值不高,藥材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是茯苓產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11月26日上午,在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專題論壇上,湖南中醫藥大學李順祥教授在《基于功能成分發掘的茯苓資源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中講到。
會上,李順祥教授從中藥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性與現狀以及從茯苓的功能成分挖掘與開發探討中藥資源綜合利用和持續發展兩方面同與會代表進行了探討,他談到:“中草藥資源已成為國家戰略資源,是醫藥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的物質基礎,中藥資源的高效利用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保障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李順祥教授還借用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等的講話,以表達“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國醫大師,你開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藥不行,百姓吃了沒效果,那就會毀掉中醫。”的中藥資源現狀。他說,野生中藥資源遭破壞,存量嚴重不足,野生中草藥資源短缺,引進栽培品種退化,瀕危藥材撫育、替代品種研發面臨種種困難,而且有限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存在浪費是目前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
隨后,李順祥教授以茯苓的功能成分挖掘與開發為例,同與會代表探討了中藥資源綜合利用和持續發展。他指出,菌種退化、產量低、質量差栽培與加工技術落后;農殘、重金屬超標;栽培需要大規模砍伐松樹;資源破壞嚴重茯苓產品附加值不高,藥材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是茯苓產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李順祥教授團隊經多菌種培育、優化、篩選,選育出了新一代“湘靖28”茯苓菌株。該菌株具有遺傳性狀穩定、抗雜菌感染能力強;菌絲傳引快、菌絲鎖狀聯合體粗壯; 結苓早、苓體均勻結實; 生物學效率高、產量高、質量好等特點。同時首創“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技術”,選用松樹根、蔸、枝條、尾尖、松木屑等邊角廢料為材料入袋,高溫滅菌,接種培養,改變了傳統茯苓栽培需要大量正品松材,節約了森林資源,保護了環境與生態平衡。
報告最后,李順祥教授向與會代表介紹了“茯苓液相不振蕩生產工藝”,該工藝通過液相不振蕩工藝, 把茯苓中含量占93%以上不被人體吸收的β-茯苓聚糖,變成易被吸收的羧甲基茯苓多糖,使茯苓利用率達到90%以上,傳統煎煮法利用率僅為7%左右,能夠縮短了反應時間,減少純化過程中醇溶劑的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殘留在廢水中的醇溶劑量,有利于環境保護,產品質量可達到注射用藥要求,拓寬了臨床應用范圍。
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于11月24-26日在湖南省靖州縣舉行,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易菇網等單位承辦,會議安排了主題報告、專題報告共16個,同期舉行了茯苓產業發展圓桌論壇、茯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會議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茯苓養生烹飪大賽、茯苓會議展覽等精彩活動,是繼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之后我國茯苓產業又一次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