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蘑菇種植技術,我走遍了吉林省全部貧困偏遠農村,我要將蘑菇栽培進行到底,將科技扶貧進行到底。”吉林農業大學李曉教授總是這樣自豪、堅定。
李曉師從于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主要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工作。
食用菌不是我國百姓餐桌的必需品,所以市場極不穩定,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貧困種植戶的種植風險,李曉帶領10余名碩士走遍了東北地區的山山水水,尋找優良的野生木耳種質資源100余份,收集全國木耳栽培資源58份,建立了中國最全的木耳種質資源庫,并雜交選育優質高產菌株的10個,審定新品種5個,這些新品種符合我國消費者的習慣,普遍具有存得住、運得出、賣得了的特點,尤其適于在偏遠貧困山區種植。
在成為“三區”人才(邊遠貧苦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后,李曉有了更大的動力。他先后編輯出版技術指導書籍8本,每年義務為農民授課30余次,帶動吉林省內種植戶1000余人。
白城市洮南縣那金鎮好田村,貧困人數比例較大,是吉林省級貧困村,該村地處科爾沁草原邊緣,十年九旱,李曉針對當地氣候特點,將自己辛苦培育了五年的木耳新品種“玉木耳”引種到了該村。在成功引種后,李曉帶領5名研究生,駐村3個月,從平整場地、大棚搭建、覆膜、吊袋、出菇管理、采收晾曬,每一個種植環節都親自指導農民操作,領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
同時,他還以好田村為示范點,在白城市的其他貧困村進行了大面積推廣種植,為了使這些貧困戶能熟練掌握種植技術,每逢種植關鍵環節,他就從學校趕往白城指導生產,從今年2月份到5月份的生產季節,他就往返兩地20余次,行程5萬多公里。
李曉的扶貧足跡踏遍吉林省,在國家級貧困縣——靖宇縣,一位菇農給白山市委組織部寫信,感謝李曉,信中寫道:“認識李教授之前,我每年的木耳產量平均每袋8錢左右,李教授來之后,他給我們講課培訓、現場指導,每袋平均產量1.2兩,一年種植10萬袋,一年增產4000斤,每年可多收入了12萬元,要是早認識李教授,我們家轎車、樓房都有了。”
2016年,白山市委組織部授予李曉特聘專家稱號,黑龍江省委組織部也在2015年特聘李曉作為黑龍江省特聘專家。
一意“菇”行扶貧路,李曉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技術服務農民,總是有無盡的激情,李曉說:“用我掌握的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我的使命,是一名‘三區’人才的責任,我將一如既往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