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縣按照“因地制宜、長短結合”的思路,按照“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要求,探索建立“五全”模式,著力打造“中國西部菌都”“食用菌硅谷”,助推脫貧攻堅。
全產業鏈打造。按照“生產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產業園區化、園區景觀化”的思路,著力打造“中國西部菌都”“食用菌硅谷”“精準扶貧樣板”“蘑菇文旅強縣”“農業產業數據樣板區”。目前建設巨菌草種植基地10000畝、菌棒(袋)加工廠5.57萬平方米,出菇棚6000個。建設食用菌收購中心、分揀點、干制品加工廠、精深加工廠等設施。圍繞食用菌初加工、食品加工及精深加工等方面,通過加工環節培育食用菌產品的“三品一標”,建設全國知名食用菌品牌。建設食用菌冷鏈倉庫104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6600平方米。
全利益聯結。建立運作聯結、合作聯結、脫貧聯結的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利益聯結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園區)+科研院所+合營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運作聯結模式,1+N產業鏈龍頭企業采用“八統一分一保二返”的合作模式,即“統一年度規劃和產銷計劃、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質量、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分戶種植、保底收購、二次返利”,實行鮮菇等級劃分和二次返補等級差價原則,讓產業得以健康有序發展,探索出“1210”脫貧模式,即1戶貧困戶到園區種植2個食用菌大棚,兩年實現10萬元的收入。
全要素配置。按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充分整合各類資源要素,配置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上來,真正使各類要素資源聚焦食用菌產業發展,聚焦脫貧攻堅,做到最好的資源配置給扶貧產業、最好的政策配套給扶貧產業、最優的人才服務于扶貧產業。通過與中國農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聘請58名國內知名專家為產業發展顧問等方式,為扶貧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整合涉農資金5.7億元,用于加大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
全機制調動。建立政府主導機制,建立健全貧困戶收入與企業收入“硬掛鉤”機制,食用菌企業保底收購貧困戶種植的食用菌,從而保證貧困戶收益。由縣政府組建平臺公司作為土地流轉主體,以連片租賃為主和貧困戶入股為輔兩種方式流轉土地以保障產業建設用地;以貧困戶土地量化入股的方式,資源變資產,與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入股分紅;采取補助變股金模式,整合涉農資金用于扶貧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補助資金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將補助資金參股。匯集政府、企業、群眾、社會等“四方”力量,真正匯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還通過訂單式生產、訂單式銷售,通過穩定的市場,確保產品有銷路、企業有效益、貧困戶有收益。同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品質量和供給能力,根據市場需求對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進行有效調整,利用市場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投資的效益。
全區域覆蓋。整合科技、管理、生產、市場、資金等要素,按照生產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產業園區化、園區景觀化的思路,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產業園區,以加工連一產、園區接三產的“產業+旅游+體驗”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融合發展。引進浙江慶元、福建古田、遼寧大連等全國著名食用菌生產基地的8家龍頭企業落戶安龍,直接帶來8.6億元的食用菌產品銷售訂單。在園區的基礎上把種植小區輻射到全縣各鎮(街道),在易地扶貧搬遷的社區周邊布局食用菌產業,實現全縣脫貧攻堅總體布局的全覆蓋。實現種植小區鋪天蓋地,產業園區頂天立地。全縣食用菌產業直接帶動貧困戶3000戶農民受益,為12000名農村勞動力解決就業,同時菌棒加工車間吸納1600人就業,農民變成產業工人,使食用菌產業真正成為推進脫貧攻堅中“輻射帶動性最強、造血性功能最佳、貧困戶積極性最高、脫貧效果最好”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