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因為一場大病,我成了貧困戶。如今,依靠入股食用菌園區,我一年就實現了脫貧。”日前,在平泉中潤農業公司園區的食用菌棚里,菌農金顯龍一邊干活一邊說。
平泉市臥龍鎮頭道溝村貧困戶金顯龍一分錢沒投,靠在中潤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區領養的兩個菌棚,去年純賺5 萬多元;黃土梁子鎮梁后村貧困戶王云民,因為經營風險全由合作社承擔,大膽種植食用菌一舉脫貧;榆樹林子鎮貧困戶于光遠在家門口扶貧園區找到工作,每月收入3000 元。
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我市在多年實踐基礎上,探索推行“三零”產業扶貧模式,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了實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闖出了一條新路。
3月1日,全國產業扶貧現場會在我市平泉召開。國家、省領導對我市食用菌產業“五個領先”、綜合實力已躍居全國縣級第一、提供的可學、可用、可復制的“三零”精準扶貧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零成本”投入,即運用“政銀企戶保”融資平臺,由政府整合政策資金、金融部門提供貸款資金作為貧困戶入股園區本金,讓貧困戶不用出一分錢就能投資產業;“零風險”經營,即通過堅實的“產業基礎+新型利益聯結機制+科學防控”措施,讓貧困戶不用承擔產業發展、獨立經營和償還貸款的風險;“零距離”就業,即通過實施中心村社區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兩區同建”,讓群眾就近參與產業發展。
就食用菌產業而言,平泉30 年來堅持不懈、持續用力,以接力賽方式,一張藍圖繪到底。到2016 年底,全縣食用菌標準化基地面積6 萬畝,產量和產值分別達到52萬噸、54 億元,同時輻射帶動周邊20 多個市、縣,先后榮獲了“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特色產業集群50 強”“中國滑子菇之鄉”等稱號。設施菜年產量120 萬噸、產值36 億元,有蔬菜專業鄉鎮5 個、專業村70個,產品銷往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還暢銷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山杏、蘋果等產業近幾年也有了飛速發展。林果種植面積100 萬畝,年產量20 萬噸,其中山杏種植面積65 萬畝,產值2 億元,被譽為“中國山杏之鄉”。
“在生產環節,菌種、菌棒技術含量較高,風險較大,由我們采取工廠化、標準化生產。然后,將成熟的菌棒交給貧困戶管理出菇。對于產品銷售,全部由我們負責,貧困戶沒必要顧慮銷路。”平泉綠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文秀說。就是因為有這樣成熟的聯結機制,我市采取食用菌合作社領建扶貧園區,通過對園區建設進行支持、對貧困戶給予扶貧補貼等形式,建立起“龍頭企業+合作社+加盟園區+貧困戶”的經營合作體。
僅2016 年,平泉就建設“三零”模式扶貧產業園區40 個,直接吸納貧困戶2000 戶,戶均年增收4 萬元以上。2017 年,平泉計劃投入3 億元,建設“三零”模式扶貧產業園區50 個,再吸納貧困戶3000 戶,實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