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在中國,已知的野生食用菌已有1000余種,95%以上還未被馴化利用,還有許多種類有待發現,種類資源潛力巨大。”6月23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研究員在第十一屆全國食用菌學術研討會、2017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暨第四屆中國食用菌博覽會主題報告環節如是說。
會上,李泰輝研究員對我國野生食用菌物種資源概況、利用情況、近年野生食用菌馴化進展以及我國食用菌物種資源開發潛力作了相關報告。他指出,合理利用野生食用菌資源,具有促民增收、調整種植結構、生態循環、改善膳食結構、引領健康等重要意義。
我國特有種非常豐富 種類資源潛力巨大
據介紹,我國野生食用菌物種非常豐富,已報道的有1000余種,且還在不斷增加中,暗褐網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 (曹旸等, 2011)、尖頂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 (杜習慧等, 2014)、芬娜冬菇Flammulina fennae (張智等, 2017)等種類先后被收錄。
據統計,世界野生菌數量有2300種,而中國就占到1000余種,95%以上還未被馴化利用,還有許多種類有待發現,我國野生食用菌種類資源潛力巨大。李泰輝研究員還介紹到,我國特有的食用菌十分豐富,云南等地的可食的特有牛肝菌就有眾多種類,而對干蘑屬新種如橢孢子擬干蘑、中華干蘑、硬毛干蘑等種類的研究也陸續被發表,可食用的珊瑚菌、傘菌、干蘑、雞?、口蘑等部分種類也是我國特有的,我國食用菌資源十分雄厚。
.jpg)
野生食用菌資源可持續利用前景廣闊
報告中,李泰輝研究員特別談到了我國野生食用菌物種資源利用狀況、近年野生食用菌馴化進展,并分析指出我國野生食用菌資源可持續利用前景廣闊。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野生食用菌馴化成果頗豐,冬蟲夏草、蟬花、玉木耳、暗褐網柄牛肝菌、羊肚菌(多個栽培品種) 、廣葉繡球菌、牛樟芝、長根奧德蘑(及其近似種)、柳生田頭菇(柳樹菇)等品種均成功取得人工馴化。
報告中,李泰輝研究員談到了我國食用菌物種資源的五大開發潛力。其中,第一大潛力表現為我國擁有多個最值得馴化利用的種類,如中國羊肚菌Morchella有30種,其中20種僅見于中國,而塊菌、灰肉紅菇、亞高山繡球菌雞?等均為極具價值且有待馴化名貴食藥用菌;第二大潛力表現為目前新種還在持續增加中,他列舉了巴楚馬鞍菌(巴楚蘑菇)和戴氏牛肝菌,這兩個品種均與過去發現的有所不同;第三大潛力表現為新的活性成分不斷發現,數百種真菌資源尚待挖掘,這將成為食用菌的增長點;第四大潛力表現為發酵工藝不斷革新將加快推進食用菌各個產業進程;第五大潛力表現為利用基因組測序解析食用菌,將引發活性物質生產的巨大革命,李泰輝研究員認為,未來大型真菌的活性物質生產亦會成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巨大產業鏈。

最后,他介紹了團隊近年發表的重要食用菌廣東蟲草和白肉靈芝。據介紹,廣東蟲草成功實現人工栽培并已獲批“新資源食品”。而由該團隊發表的白肉靈芝已大面積栽培,有著質優、價高等優點,并有多項專利,目前已成為西藏地區栽培的主要品種。
此次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大學、山西省農業廳蔬菜管理站、易菇網承辦, 來自全國多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400余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設置有主題報告、專題報告以及食用菌基礎科學及生物技術、食用菌遺傳與育種、食用菌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控、食用菌營養健康及采后技術、食用菌產業發展與科學技術問題四個分會場以及藥用真菌與開發研討會、珍稀食用菌發展研討會、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共計60余場專業報告。同時,為適應食用菌學術與產業發展新形勢、新需求,助推產學研的交流與合作,會期有50余家食用菌企業帶來了數百種食用菌產品,涉及食用菌原輔材料、機械設備、消殺藥品、食用菌休閑快消品等數千種食用菌初級和精深加工產品亮相。此次會議注重學術與產業的結合,有效促進了食用菌產、學、研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