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國蘑菇之鄉。
“雙孢蘑菇”是這個中國蘑菇之鄉的重要品種,也是當地農民端了50多年的“飯碗”。該品種在漳州的種植面積、總產量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雙孢蘑菇”也和其他的傳統農業一樣,在發展中遇到重大瓶頸:生產用地多、栽培技術落后、污染大、產量低、效益差……
這個端了50多年的“老飯碗”還能在現代農業崛起的時代繼續端下去嗎?
漳州市同發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下稱:同發食品)把“雙孢蘑菇”的生產搬進了現代農業的工廠——“飯”還是那碗飯,“碗”卻已不是那個碗了。

蘑菇進“廠房” 產量增10倍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是漳州蘑菇重點生產基地。這里的蘑菇年栽培面積占全漳州50%以上,區內擁有農業企業100多家,形成一條完整的食用菌產業鏈,總產值達120億元。同發食品就位于這個“蘑菇重鎮”。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當地政府開始深入思索如何轉變傳統種植模式,既能改善環境提升環境承載力,又為當地菇農增產增收。
通過廣泛的走訪調研,漳州臺商投資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將目光投向現代農業,向科技尋求轉型升級之路。同發食品在此背景下,作為當地龍頭企業,被賦予了示范企業的重任。
現代農業的“工廠化”生產該怎么實現?技術是一道必須跨過去的“門檻”。
2013年,在當地發改委的推薦下,同發食品來到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6•18”)平臺,尋找現代農業“產學研”合作伙伴,并成功與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聯手。
不久后,在相關科研單位的幫助下,同發食品率先在福建省建設“雙孢菇工廠化”示范基地和培訓中心,推廣雙孢菇工廠化、標準化栽培和示范推廣。
示范基地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建立一次、二次發酵隧道,生產優質、標準培養料供應社會需求;配合政府指導雙孢菇標準化菇房改造建設;還與福建省農科院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菌種中心”和有機肥工廠。

在同發食品位于角美鎮的工業基地,標準化的廠房里陳列著兩排鋼結構培養架,每個培養架上有6層菇床,菇床上均勻鋪滿了黑色的培養土,一個個白嘟嘟圓溜溜的小蘑菇爭先恐后破出土來,快速地生長著。工人們全部身著統一工作服,戴著橡膠手套,在手搖式的升降臺上采摘成熟的蘑菇。
據了解,企業的標準化菇房自2016年6月投產,7月中旬開始出菇,第一天就生產了鮮菇1.5噸。
“工廠化的生產模式大大提升了種植的效益。”同發食品總經理王翠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若按照傳統種植模式,其單產一年最多只能達到15-20公斤/平方米;工廠化種植一年6-8茬菇,年收雙孢菇150公斤以上,是傳統種植方法的10倍。”
“傳統種植模式下,大家都是在同等氣候條件下進行作業,產品上市基本在同一時間段,造成了市場供給的過度集中,價格一般不高。”王翠娟說,工廠化生產,其最大優勢就是能做到全年均衡發展,沒有市場空檔期。無論氣候多變,還是季節替換,全年出貨無憂,效益更有保障。
據王翠娟介紹,標準化菇房采用智能化物聯網管理系統,自動調節并收集相關數據,生產過程達到綠色、環保;同時,加入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制定“雙孢菇工廠化(標準化)栽培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保障從菇房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示范”進村落 成果共分享
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這一“龍頭示范、標準輸出、輻射周邊、帶動轉型”的模式在當地迅速鋪開,由政府出資,在原雙孢菇種植面積較大的村落周邊建設集約標準化溫控菇房;菇農采用回購或租賃等模式,經培訓熟悉新工藝和新技術后,采用龍頭企業做好的培養料,在標準化菇房進行有責任的雙孢菇種植。由此實現了蘑菇產業向工廠化、設施化、集約化、信息化、標準化發展,解決了原有生產模式的占地、污染、低產、低效等問題。
同發食品也在積極向當地的菇農宣傳推廣這種新的種植方式。“我們做的是示范基地和培訓中心,初衷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示范,帶動大家一起參與,破解環境污染和產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畢竟只有大家共同發展,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原材料,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罐頭廠才有永續發展的基礎。”王翠娟說,2017年年初,同發食品已向漳州檢驗檢疫局提交備案材料,并順利通過出口備案,成為漳州地區首家取得出口備案資質的工廠化、標準化種植雙孢蘑菇企業。

與此同時,在福建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菌物研究中心等科研單位的幫助下,同發食品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通過收集,將要廢棄的蘑菇預煮液,經過“過濾技術研究”-“濃縮工藝優化”-“濃縮液的分離研究”,生產出食用菌濃縮液;經再加工、再處理和調配研究,生產出營養豐富的蘑菇調味醬油、蘑菇味精等;生產出具有良好醫用價值的甘露醇。
值得一提的是,數據顯示,同發食品通過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研制出多種混合食用菌罐頭,累計新增產值2.6億元,帶動農民增收7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