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茸作為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一直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而我國云南的松茸卻遭遇了出口容易內銷難的困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國的相關標準并不適合松茸的生長特點,從而導致松茸及其制品的不合格率較高,生產企業拿不到生產許可。對此,云南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根據長期的檢測數據和分析研究,并與各相關部門溝通,制定了新的地方標準,據悉,該標準將于近期發布,有望推動我國松茸產業的健康發展。
據了解,松茸是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被譽為"菌中之王",相傳1945年8月廣島原子彈襲擊后,唯一存活的多細胞微生物只有松茸,因此十分受到日本消費者的歡迎,我國云南的松茸也以出口日本、韓國為主。然而近幾年,松茸也越來越受到我國消費者的青睞,但卻遭遇了內銷難的困境,對此,云南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食品實驗室副主任陳麗萍向中國經濟網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目前我們對松茸的檢測主要依據《GB 2762-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總砷的相關規定,有95%的產品總砷超標。”陳麗萍介紹稱,“但該標準制定的參考范圍大部分是可人工栽培的品種,而松茸目前還無法實現人工栽培,所以這一標準并不適用于松茸及其制品。”
陳麗萍進一步解釋稱,在日本,對進口的松茸更側重于農殘的檢測,對污染物限量的判定標準與我國不同,所以我國的松茸可以出口到日本。
而在我國,由于松茸的純野生特性,其產量受季節性影響較大,這就決定了許多生產企業需要將其制作成干片等制品再進行銷售。但95%的不合格率讓很多企業拿不到生產許可證,因此松茸及其制品的內銷受到了很大限制,行業的發展也陷入了困境。
云南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發現這一現象后,主動與衛計委等相關部門溝通,申請承擔制定符合松茸產品特點的地方標準的任務,在得到批復后,于今年9月份完成了指標工作,用無機砷作為松茸產品污染物的限量參考,這樣既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更適合松茸的特性,有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松茸產業健康發展。陳麗萍還透露,目前這項標準已經提交完畢,征求意見稿也已在網上公示,預計本月就將出臺。
“我們的工作就是把關服務,把關就是要通過檢測,發現不合格的產品,將其處理掉,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形象,服務就是要在把關的基礎上,在檢測的過程中發現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并促進其改善。”陳麗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