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食用菌產業:風雨兼程再啟航


    【發布日期】:2016-11-23  【來源】:新農村商報網  【作者】:白舒婕
    【核心提示】: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到了哪個階段?還面臨哪些發展瓶頸和困難?食用菌企業又該如何備戰下一個十年?
      
      十年耕耘,十年收獲。第十屆中國蘑菇節于近日落下帷幕。十年來,中國蘑菇節見證了中國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見證了漳州市食用菌產業的快速崛起,也見證了中國食用菌企業的成長。
      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到了哪個階段?還面臨哪些發展瓶頸和困難?食用菌企業又該如何備戰下一個十年?
      十年發展路共譜新篇章
      2006年,1100ml的瓶栽金針菇,平均單產250g,目標是平均單產300g。這對于當時的食用菌人來說可望而不可及。
      10年后,在2016年,同樣1100ml的瓶栽金針菇單產380g/瓶;1200ml的450g/瓶;1400ml的550g/瓶。
      金針菇單產的迅速提升,只是十年間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發展的縮影。2006年~2015年間,我國食用菌產業飛速發展,產量從1474.1萬噸增長到3476.15萬噸;產值則從638.72億元增長到2516.38億元。目前中國食用菌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總產值在中國種植業中的排名僅次于糧、棉、油、菜、果,居第6位,已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消費和出口第一大國。中國食用菌的栽培種類有70~80種,形成商品的有50種,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有20種以上。“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之迅速,可說是一個奇跡!”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格雷格西蒙在會上發出這樣的贊嘆,他表示看好中國食用菌產業的未來,世界應重視中國市場,關注中國消費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總結了近十年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趨勢:一是規模適度,增長穩固。我國食用菌產量近平均每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率達到近11%;二是食用菌價格逐年下降,食用菌工廠化企業逐年減少,從2014年的729家減少到2016年的590家;三是生產方式逐漸向組織化、規模化、工廠化、特色化發展,內部分工細化,配套行業興起,新品種新生產模式不斷出現;四是供需結構呈現差異化、多元化和組織化等特點;五是安全體系逐步完善,全過程可追溯體系建立,嚴格執行生產規程、規范和技術標準,從業人員技術水平提升。
      李玉同時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食用菌產業角色正發生著深刻變化。食用菌產業是精準扶貧的新抓手,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路徑,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新方向。“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現代化之路,是中西融合,不能一味照搬國外的方式,也不能閉門造車。而產業發展仍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為此,李玉提出,應將食用菌產業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領域;創新并完善食用菌新興產業市場運營的體制機制;加強支撐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支持;建立健全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儲備體系等相關建議。
      面對經濟新常態,蘑菇節作為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如何引領行業繼續前進?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戎衛東表示,要充分發揮蘑菇節對外交流的平臺優勢,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引導行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人才、技術和資本的合理輸出。商會要協調產業鏈企業集體抱團作業,構建互利共贏的商業模式,開拓產業未來發展的藍海;引導產業科學布局,積極開展消費者教育,要發掘海外和國內兩個市場的潛能,促進產能的合理輸出和消化;同時為企業搭建服務平臺,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新一輪競爭即將開始
      經歷了飛速發展的十年,下一個十年正在蓄勢待發。如今的中國食用菌產業,正站在承前啟后的拐點上,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2006年之前,我國食用菌栽培工廠化程度還較低,2006年以來,伴隨著中國食用菌消費需求不斷上升,食用菌工廠化也蓬勃發展,生產比重不斷上升。“從爆發式增長,到現在的企業產能過剩,高耗能、低產能,生物資源浪費等原因制約著食用菌產業發展,產業已經到了重新洗牌的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會上指出,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的第一個瓶頸。“到底是多工廠好?還是單工廠發展好?是繼續擴大產能,還是在原有基礎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好?”李玉建議,企業現在應該停下腳步多思考,不要盲目發展,要運用馬歇爾理論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發展。“中國食用菌強國之路,不能光靠產能,而是要靠品牌和深加工帶動產業發展。”
      李玉指出,國外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也是當前食用菌企業遇到的問題。“工廠化的核心要素是全產業鏈的工廠化和專業化,不是砸一筆錢買個機械來生產那么簡單。設備的日新月異是工廠化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存在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設備,而在于管理和人才隊伍的建設。”
      除此之外,質量標準執行不徹底、基礎研究不夠、同質化產品普遍、惠菌政策力度不夠等也是食用菌產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食用菌產業未來轉型升級的支撐點在哪里?作為認識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中國食用菌文化如何與現代接軌,實現傳承、創新、發展,在國際上走出中國范,進而引領世界食用菌文化的方向?“美國產業的蓬勃發展,來源于穩定的消費。中國人大多是為了“一飽口福”,內在文化和消費需求還沒有被真正挖掘出來。但是隨著我國營養健康受關注、消費能力提升、政策不斷推動,未來十年將是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李玉說。
      發展意味著競爭。今年8月,如意情在連云港的食用菌工廠舉行了奠基儀式,早前,眾興菌業在東北的工廠落地吉林市,雪榕生物上市后也在擴建。食用菌產業新一輪競爭即將開始。
      大浪淘沙,一輪又一輪的競爭,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落后的食用菌企業將會逐漸退出,中國食用菌行業逐漸走向良性發展的方向。
      食用菌牽手資本:強者更強
      這兩年,在食用菌圈里,企業老板之間最常說的不是哪家企業又建了幾個廠,擴大了多少產能,而是——“你上市了嗎?”
      從2015年開始,食用菌行業資本運作出現井噴,以眾興菌業、中國綠寶、上海雪榕生物為代表的食用菌企業登陸了深交所、港交所等主板上市,部分企業選擇在新三板上市,而更多的行業中小型企業選擇在上海股權交易所q板掛牌上市,食用菌行業成為各路資本“覬覦”的新型投資市場。
      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食用菌行業上市/掛牌公司統計:A股4家,港股1家,新三板14家,共19家。
      有著多年企業管理與金融投資經驗的北京拙樸投資管理顧問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曹德強在會上說,目前食用菌產業發展已經過了擴張(產能、地域、品類)的第一階段,到了第二階段——占領市場。表現為:全國工廠化食用菌企業數量逐年減少,規模企業產能集中化趨勢明顯,截至2015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規模企業共134家。“食用菌工廠化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資本的力量讓食用菌行業的強者更加的強大。隨著大企業的不斷上市,新一輪競爭開始了,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從明年開始,行業將出現大量的并購案。”曹德強說,可以預見,未來兩年,產業將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大企業背后有強大的資金支撐,追趕者的腳步將越來越困難,小型工廠將面臨巨大壓力,停產、轉產的消息會不斷傳來。
      資本融合意味著品牌的誕生。“未來食用菌產業一定會有品牌,但不是今天。”曹德強卻直言,做品牌是燒錢的,三全食品2015年廣告銷售費投入5億元;而在食用菌產業,已上市的企業中廣告費用最高投入僅4300萬元,還遠遠達不到打造品牌的能力。
      “只有一個行業資本非常密集時才會出現。現在食用菌企業普遍還有利潤,到了有一天利潤微乎其微的時候,品牌才會應運而生。”曹德強預計,下一步食用菌企業可能更多會在產品差異化和渠道上做文章。
      放眼十年,食用菌企業該如何布局?
      曹德強表示,財富增長是消費的基礎。中國2014年人均GDP達到7000美元,如果按照美國速度,中國2027年人均GDP將達2萬美元;按照日本速度,中國2024年將達2萬美元。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后,消費結構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未來10年,與資本接觸越早的企業,未來的優勢將更突顯。”他給出的建議是,第一梯隊的企業應有多元化的戰略布局,進行產融結合;第二梯隊的企業應更加注重資產配置,不一定都要把錢用于擴張產能上,可以用做其他方面的投資。”
      不管結局如何,未來3~5年,都將是資本與食用菌企業結合更加緊密的時期,是兩者各取所需的必然結果,資本將使食用菌行業產生更加深刻的變革。
      加強育種摘掉“洋帽子”
      創新,改變,將成為未來10年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核心,而菌種是食用菌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菌種退化的現象日益凸顯。前幾年我還不像今天這么激動,是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菌種專利和知識產權必須得到保護!”在第十屆中國蘑菇節設置的“我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如何做好菌種管理和研發?如何做好科研與產業的結合?”專題論壇上,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霞,難掩激動的情緒,呼吁國家和企業盡快創新研發育種。
      目前我國食用菌菌種存在作坊式而非專業化的生產方式、育種者與生產者的分離、品種更新極慢、基礎的薄弱、技術支撐的嚴重匱乏、菌種問題持續加劇等諸多問題。
      在無人可效仿的食用菌種源創新方面,研發人員必須耐得住寂寞,板凳可能一坐十年冷,才能創新出適于中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新種源。這也是從業者研發積極性不高的原因。
      上海以恒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唐紅林表示,中國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知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但在育種、栽培、設備、產后等各方面的研究比較落后,菌種基本來自國外標桿企業,目前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尤其種源創新的空間大,急需研發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浪費。“生物產業和農業生產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種源,一個優良品種能夠成就一個產業革命,掌握了種源,才能掌握主導權,才能引領產業的發展。”唐紅林直言,在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達到一定規模以后,在保護知識產權意識越來越強化的今天,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種源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隨時可能對這一產業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因此必須更加重視種源創新,才能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奪取食用菌產業的制高點。
      張金霞表示,我國需制定食用菌菌種業規劃,建立健全食用菌良繁體系,根據產業區域優勢布局與發展趨勢,制定發展規劃在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級種源中心,按產區布局菌種專業化繁育基地,建立區域性品種示范場。推動食用菌菌種業環節的專業化及其合作,加強育種者和企業間合作,提高企業自動創新能力,逐步建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增強持續創新能力,促進整體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目前,我國食用菌種質資源創新正在穩步推進。按照“一區一館五庫”菌物資源保育體系,在中朝、中俄邊境,四川、吉林、甘肅、福建、安徽等地建立珍稀菌物保育區,保護食用菌野生種質資源。“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把這些菌種培育區真正建立起來,能實現中國菌種自主知識產權,摘掉‘洋帽子’。”這是李玉最大的希望。
      袋式全自動設備發展是趨勢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大陸地區開始引進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線,種種原因未能達到預期收獲。90年代后,臺商進入大陸,在其引領下,一些企業在投資興建了金針菇工廠化生產線,取得了較好的效益。隨后,規模大小不等的金針菇生產線不斷涌現,國內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由此起步并逐漸興起。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我國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循環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大趨勢。
      在“我國袋栽食用菌設備發展之路”專題討論上,連云港國鑫食用菌成套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壽海指出,用塑料袋裝培養基栽培食用菌,是我國的特色。由于過去沒有與其配套的自動化裝備,造成了用人多、效率低的生產模式。近年來,我國食用菌裝備技術突飛猛進,大大提高了袋栽食用菌的生產效率,逐步形成了現代袋栽工廠化生產模式。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黃毅表示,不同菌類生物學特性不同,應選擇相適應的工藝流程。并不是所有商業化栽培木生菌類都適合進行瓶式栽培,如,香菇黑木耳杏鮑菇靈芝等不適合進行瓶式栽培。今后在相當長時間內袋式栽培與瓶式栽培同時并存。
      瓶式與袋式栽培生產流程基本相接近,袋式基本上都能夠模仿瓶式裝瓶設備,存在最大問題在于裝瓶與打包效率、接種效率的差距。瓶式填料全程依靠設備自動化,而袋式填料依靠的是手工,兩者難以在同一數量級上比較。“人是最不聽話的,機器是最聽話的。袋式填料方式再不改變,就難以生存,將會被市場所淘汰。”黃毅說,袋式全自動裝袋機開發是形勢所迫,非走袋式全自動機開發與接種機的開發不可。現在幾個廠家不畏懼,都在開發各種袋式全自動流水線。
      目前,我國具有自主產權中國特色袋式全自動生產線已經問世。黃毅預計,一旦完善穩定性、突破效率、減少員工數和成本,將是袋式打包革命性的改革,中國食用菌產業將會產生質的飛躍。
      未雨綢繆 莫讓雙孢菇成為下一個金針菇
      2006年前后,金針菇的暴利開始吸引大批的資金涌入,金針菇的價格開始下滑,但是價格一直處于高利潤階段,直到在2013年春季,金針菇產能出現井噴現象,價格開始迅速下降,金針菇市場競爭時代正式開始,產能過剩,低價競爭成為金針菇產業的“代名詞”。
      如今,雙孢菇發展的軌跡與當年金針菇驚人地相似,北京隆泓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東方寶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春寶直言,從銷售與市場的角度來說,目前,雙孢菇的全國市場銷售價格高低不平、產品質量相差很大,銷售情況已經向著金針菇、杏鮑菇行業發展,惡性競爭、價格戰頻發。現在急需發揮行業機構以及相關部門(協會、商會等等)的宏觀調控作用,建立產業聯盟,制定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停止行業的惡性競爭,營造一個健康的行業發展環境。
      為此,在第十屆中國蘑菇節舉辦前夕,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發起了“雙孢菇產業聯盟發起成立籌備會”,十多家雙孢菇生產企業和設備企業參與,共同圍繞“聯盟有沒有必要成立?聯盟以什么形式成立?成立之后要做什么?”等問題進行討論。
      與會企業達成共識:“有必要成立產業聯盟。雖然目前雙孢菇發展尚未產能過剩,但隨著眾多企業瞄準雙孢菇,進入這個品種,擔心將來會重蹈金針菇的覆轍,應該未雨綢繆。”
      上海大生泰保鮮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工程師孟憲明表示,現在雙孢菇行業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產業要想發展壯大,背后一定需要組織做依托。聯盟要抱團發展,一致對外,在國際上提高中國食用菌企業的競爭力;在國內,要把外國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引進進來,實現資源共享,不要像金針菇那樣斗得你死我活,避免惡性競爭和無序競爭,幫助產業健康發展。
      王寶春說,從行業人才角度來說,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是離不開人才的,目前技術型人才與現代化工廠管理人才緊缺,同樣急需發揮行業機構以及相關部門(協會、商會等等)的引領作用,為雙孢菇行業輸出更多、更專業的人才,組織相關專家、教授加大培訓力度,人才問題的解決是挽救和改善目前行業狀態的有力支持;
      與會企業一致認為,雙孢菇行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需要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扶持,需要充分發揮各級協會或機構的橋梁紐帶作用,也需要相關行業、學院、各級研究機構的支持和幫助;眾志成城,促進行業產業化升級。
     
    關鍵詞: 中國 食用菌 發展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阿拉善左旗| 牙克石市| 绥江县| 昭通市| 虹口区| 金溪县| 贺州市| 辉县市| 开封县| 西丰县| 香格里拉县| 蒲江县| 盘山县| 襄城县| 都江堰市| 济阳县| 台中市| 涟源市| 乌鲁木齐市| 田东县| 油尖旺区| 龙泉市| 大石桥市| 蒙城县| 枣阳市| 耒阳市| 孟州市| 于都县| 东至县| 灵寿县| 康马县| 辰溪县| 东阳市| 镶黄旗| 图木舒克市| 黔西县| 平遥县| 三亚市| 和平区|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