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中國蘑菇節其間,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做客中國網海峽頻道高端訪談間,接受專訪。
中國網:中國蘑菇節立足產業、面向世界,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和“全球招商”的模式,您作為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的秘書長,同時也是中國蘑菇節的秘書長,今年已經是第十屆蘑菇節了,可以說今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此能否請您總結一下前十屆的成果?
劉自強:很榮幸受邀中國網的采訪,首先第一個方面,從背景板就可以看出十年來的變化。我們首屆蘑菇節的背景板上,可以發現并沒有贊助商,而發展到我們第十屆蘑菇節,目前的冠名單位有雪榕生物科技、中國綠寶,以及其他的上市企業和準上市企業。蘑菇節對中國食用菌最大的意義體現在促進了中國食用菌行業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的食用菌產業,由弱變強,由小到大,這是一個最大的提升。
坦白講,首屆蘑菇節,舉辦非常的艱難。而到目前發展成這樣一個盛會,主要歸根于行業發展起來了,企業壯大起來了,企業又反哺于行業。我與雪榕生物的楊總,是很好的朋友,在第十屆蘑菇節籌備的前期,他打電話告知我已經準備好贊助了。我認為當企業做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會想到要反哺于行業,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我們的第二大贊助商,中國綠寶,同樣在籌備蘑菇節的前期,短信告知我將會贊助蘑菇節。我很激動,也被企業家的情懷所感動。我認為中國蘑菇節真正提升了和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大概帶過600人次的團隊到國外的大型食用菌發達地區考察和學習。我們過去到國外去,沒有人理我們,但現在,外國友人對我們非常尊重。我們采取了引進來走出去這種方法,促進了我們和國際的接軌,也讓外國友人了解到了中國企業的壯大,看到了中國市場的誘惑力,因此外商也急于進入中國市場。因此,可以說中國蘑菇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對于業內人士而言,中國蘑菇節就像是食用菌行業人的春節。這一點說明了中國蘑菇節,成為中國食用菌產業人的大型聚會。這相比于過去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中國網:中國蘑菇節舉辦十年來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規模到國際化的過程,為漳州贏得“中國菇都”、“中國罐頭之都”、“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以及“中國食品名城”等美譽,您作為中國蘑菇節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您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十年來的感想呢?
劉自強:2006年,我第一次帶中國的企業家到荷蘭參加荷蘭的蘑菇節,2006年5月29日日本對中國的食用菌產品設限,漳州的白背木耳往日本出口,還有大量的農殘超標,但并未超出日本限制標準。而我本身作為中國食品土蓄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的秘書長,我有義務解決中國食用品產品在進出口環節中出現的問題。由于大量農殘問題的出現,我不得不代表行業出面與漳州市政府協調,如何讓產品正常出口。在我記憶中,我當時做了一個食用菌食品安全會議,與當時市政府領導一拍即合,由此有了第一屆蘑菇節。
過去的蘑菇節是花博會中的一個小分支,而目前不斷發展壯大,現已從花博會中獨立出來,與花博會享有平起平坐的地位。前五屆的舉辦,真的非常艱辛,我們參會代表沒有固定的居所,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難盡。因此我真的很感謝漳州市人民政府,還有漳州市蘑菇業的朋友、前輩,一般人無法了解我們背后努力的艱辛。但我們有濃濃的食用菌情結。過程不重要,關鍵是看結果,結果好就行,只要結果好,一切都值得。
中國網:中國的食用菌出口產量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高的比例,您認為本屆蘑菇節的舉辦對我國食用菌產業有什么樣的促進作用呢?
劉自強:按中國人的說法,十年一大慶五年一小慶。我記得第九屆的主題是如何種好菇,如何賣好菇,一開始蘑菇節作為一個平臺,把國內外先進的技術進行行業交流。到了第十年,實際上是對前十屆蘑菇節的總結,從2012年中國食用菌工廠發展到第一波高潮的時候,進行IPO前期的預熱。許多企業發現了食用菌行業的利潤相當可觀,就蜂擁似而入。伴隨著今年雪榕生物科技,中國綠寶的成功登陸上市,中國食用菌的利潤仍然非常值得關注。
發展到第十屆蘑菇節,既是對前十屆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們的中國蘑菇節與其他蘑菇節最大的區別在于我們是緊扣產業,而不是緊扣于學術。解決目前中國食用菌企業的發展、未來的需要,是舉辦蘑菇節的目的。資本的運作、員工積極性的提高、包括股權的設計、資產的增值保值,都是我們未來值得關注的問題。我作為食用菌行業者,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也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