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貿易技術壁壘高筑的今天,食用菌罐頭出口企業如何應對挑戰?來自首屆中國蘑菇節論壇的專家建議――
21日,首屆中國蘑菇節重頭戲――中國蘑菇產業發展論壇在漳州舉行,來自國內的業界人士及歐盟、俄羅斯等國的專家,就中國及世界蘑菇產業的發展現狀、趨勢等作了研討。其中,關于食用菌罐頭產業的探討,尤值得福建省食用菌罐頭出口企業關注、思考。
現狀:中國食用菌產量世界第一
據了解,中國食用菌產量在世界居第一位,占全球總產量的40%多。農業部的統計顯示,食用菌已成為我國種植業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農產品,年總產值超過400億元。
食用菌除了鮮吃之外,相當一部分是加工成罐頭食用,而在此領域,福建又占重要地位,以主導產品小白蘑菇(雙孢蘑菇)罐頭為例,福建年產量約占全國的80%,漳州更是我國最大的小白蘑菇罐頭加工基地,產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所加工的食用菌罐頭出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一半左右,出口市場主要為歐盟、美國、日本,內銷比例僅為10%-20%。
挑戰:貿易技術壁壘抬高
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罐頭出口在擴大市場、擴充產品種類的同時,亦遭遇了諸多挑戰。
首先是出口單價下跌。我國食用菌罐頭出口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是“黃金時代”,此后出口環境漸不如前,價格下跌。以大宗的小白蘑菇罐頭為例,2002年至2005年,四年平均單價分別為825美元/噸、816美元/噸、802美元/噸、800美元/噸。
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霍建國透露,由于積極應對、開拓,這兩年出口單價有所回升,今年最高價已達1600美元/噸。
更大的挑戰則是貿易、技術壁壘……
如美國,1998年以來,多次對我國輸其食用菌罐頭進行反傾銷調查,曾一度致使多家企業不得不停止對美出口,其中,有多家企業至今尚未結案,致使出口受阻。
我國食用菌罐頭最大出口市場――歐盟雖少用“反傾銷調查”,但實行關稅配額管理,每年給予中國的配額只有約3萬噸。配額以外的需支付高額附加關稅,如鹽(醋)漬小白蘑菇罐頭在支付9.6%的關稅后,每100公斤需再加191歐元附加關稅。由于我國對歐出口蘑菇罐頭大都屬于關稅配額外部分,需繳納高額附加關稅,致使價格上漲,出口挑戰極大。
應對:加強安全拓展市場
如何應對?世界蕈菌生物學及其產品學會副主席張樹庭教授、霍建國等專家建議,從加強食品安全、開拓新興市場等方面著手。
首先,出口企業必須高度重視,著手解決產品衛生和安全問題。這不僅關系到產品能否進入市場,關系到消費者安全與健康,也關系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一次”的不合格,可能就會影響到“整批”、“整體”。專家們呼吁,當務之急是要實行溯源管理,建立HACCP、QS等管理體系,從每一個環節做起,保證安全。
由于我國食用菌罐頭出口企業此前大多沒有自有的原料基地,依賴收購,導致安全性無法充分保證。為此,專家們建議,我國企業應走有中國特色的原料基地建設之路,即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原料供應體系。
同時,擴大出口種類,提高加工水平。目前,對我國食用菌罐頭征收反傾銷稅和實施配額限制的還僅僅限于小白蘑菇罐頭,對珍稀蘑菇罐頭的貿易壁壘相對較少,因而,應適時擴大香菇、金針菇、白靈菇此類罐頭出口。
在鞏固現有出口市場的同時,應考慮西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的開拓。有實力的企業應積極探索走出國門,在國外建立原料基地和加工廠,實行本土化經營,規避貿易風險。
由于食用菌罐頭目前國內市場的消費比例很低,專家們還建議,應下大力氣培育國內龐大的潛在市場,包括消費習慣的引導、市場的有序開拓等,這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聯手,才能奏效。(記者 段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