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栽培了近8萬袋黃背木耳,目前已賣完了,但價格行情不好,產量較去年也減產了6000多斤,不知道黃背木耳以后行情如何?”9月23日,什邡市湔氐鎮龍居寺村9組村民李光立說。
9月25日,記者來到什邡湔氐鎮的黃背木耳種植基地,看到目前農戶大棚里的黃背木耳已基本采收完,木耳干貨的銷售也接近尾聲,不少種植戶忙著聯系批發商處理木耳尾貨,價格11.6元/公斤。
現狀:量價齊跌 低價銷售
湔氐鎮桐林村農戶劉期成告訴記者,他家的木耳品質不錯,出售也早,算是情況比較好的了,但現在家里仍有500多公斤干木耳尾貨,希望有商家上門采購。“去年我家黃背木耳均價是10元多/斤,今年預計均價8.5元/斤。”劉期成說。
桐林村村民岳波今年第一次種黃背木耳,一下種了4萬袋,加上基礎設施總共投入16萬元。“今年行情不好,黃背木耳收入僅11萬元,如果來年行情繼續低迷,我將很難承受。”岳波說。
什邡市湔氐鎮食用菌協會理事長張文平說:“2013年黃背木耳干貨批發均價9.5元/斤,2014年12元-12.5元/斤,2015年11元/斤,今年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目前干貨均價9-9.3元一斤。去年全鎮黃背木耳干貨產量將近3萬噸,今年預計產量4萬噸左右,因天氣原因較去年減產4000-5000噸。去年同期,基地的黃背木耳已經基本賣完了,但目前全鎮將近5000噸左右的黃背木耳干貨還沒有賣,不少農戶索性低價處理。”
原因:跟風種植 互相殺價
“出現這種情況,與宏觀經濟形勢有關,加上種植黃背木耳的多了,出現了供大于求的情況。”張文平說,除四川外,在福建、江蘇、河南等地也有大規模種植黃背木耳的基地。
“今年5月,四川氣候較為潮濕,木耳易發生病害,7-9月天氣又熱又干,而木耳對溫度和空氣濕度都有要求,從今年產量看,平均一袋木耳產量下滑10%-15%,但因天氣造成的產量下降是偶然情況。”張文平說。
“本地供應量減少,本來價格有望上揚,但種植戶反而使本地產品受到市場擠壓,價格自然上不去。”張文平說。
據了解,湔氐鎮種植木耳的歷史長達30多年。2012年開始,湔氐鎮推廣棚架改造、微噴系統、綠色防控等8項新技術,加上目前正在推廣的天然氣滅菌、無菌工作箱、無動力換氣扇等3項技術,降低了種植成本、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產量,每袋黃背木耳干貨年產量從不到2.5兩提高到了3.5兩。前兩年黃背木耳的市場行情較好,老百姓增收明顯,湔氐鎮的黃背木耳產值從2013年的3個億增長到了現在的6個億,黃背木耳種植一躍成為當地的朝陽產業。但隨之而來的,是農戶跟風種植情況嚴重,心理預期也較高,沒有預計到可能出現的風險。
“產供銷體系不健全,農戶之間出現了互相殺價的情況,沒有把定價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這也是種植基地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張文平說,“其實今年有的農戶并未減產,但在大多數農戶價格不敢松動的情況下,搶先以較低價格出手,另外的農戶著急了,也跟著降價,最終導致市場行情混亂。”
“之前看到大家搶著賣,我也以8.5元一斤的均價賣了。”岳波說。
為何不組織較為統一的營銷策略?張文平介紹,跟風的大多是散戶,而協會目前能夠掌握的是本協會的成員的營銷進度。
應對:抱團取暖 堅定信心
什邡市農業局經作站站長代懷斌介紹:“去年冬季到今年上半年,我們在培訓時給老百姓做了預警,不能種得太多,有些老百姓聽了,有些老百姓則沒聽。其實今年開市時木耳價格還是不錯的,最高的干貨木耳能夠賣到15元一斤,后來價格低迷了,有的老百姓又舍不得出手。”
“價格出現波動很正常,重要的是農戶需要從跟風種植回歸到理性,首先是提高黃背木耳種植水平、提高產量,增強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突變的能力。之前協會通過技術推廣,已經讓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日趨成熟,接下來要相信市場的自發調節功能,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后,堅定信心抱團發展。”張文平說,“在保證產量和品質的情況下,老百姓不相互殺價,增收就有希望。”
種植戶們也在嘗試突圍,對明年的木耳栽培進行了規劃。岳波說:“今年價格不好,明年還是維持現有的規模。”劉期成說:“今年賣得太早,容易引發相互之間的殺價行為,明年穩起賣了。”桐林村6組村民胡永德則建議:“最好有個比較大的龍頭加工企業,做好統購統銷,帶動我們散戶發展。”
張文平也認為,目前全鎮的黃背木耳種植戶還比較散,需要龍頭企業帶動。
代懷斌表示,什邡市農業局一直致力于引進一些做木耳精深加工的企業,但這類企業一是技術要求高,二是投資規模大,農業局這幾年也在洽談,具體落實還有個過程。
產品介紹
黃背木耳,又稱毛木耳,因外面有較長絨毛而得名,與黑木耳相比,黃背木耳耳片大、厚、質地粗韌,且易栽培、易管理,價格低廉,適合大眾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