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黃河北岸的安寧區黃家灘村土地肥沃,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過去一直以種植蔬菜為主,年人均收入僅為1000多元,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后,種植蘑菇的村民現在年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左右,讓這個村子的260多戶村民實實在在嘗到了實施一項新興農業產業帶來的甜頭。
今年70歲的朱平祖是村里聞名的種植蘑菇能手。12月3日上午,記者在村委會文書朱繼軍的帶領下來到他家。嗬,在村街的東端,一座“┍”字型二層樓顯得非常氣派。同行的原村老支書朱宗良向記者幽默地說,頭腦活絡是朱平祖最大的特點。
朱平祖看上去要比他實際年齡小,身體很棒,兩眼炯炯有神,當說起種植蘑菇這個話題,他顯得特別興奮。據他講,當初在許多人躊躇觀望的時候,他就與其他幾戶膽大的村民嘗試種植蘑菇,結果賺到了錢。到了2002年,他索性種植3畝6分地的蘑菇,賺了5萬元。
朱平祖向記者表示,種植蘑菇一要配料(麥草、專用肥料等)好,二要掌握好溫度和濕度,實行科學化管理,如果做到這兩條,從下菌種到采摘只需要20天左右。
現在,朱平祖徹底告別以前住的只有70多平方米的土瓦房,于去年6月份住進了400多平方米新蓋的二層樓。他說,一共投入18萬元,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種植蘑菇賺的錢,這要感謝政府為農民推廣特色農業,讓農民走上致富之路。
盡管黃家灘村的大多村民靠種植蘑菇改善了生活條件,但因賣不出好價錢,這讓他們的收入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一些損失。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在市上和安寧區等有關部門的扶持下,黃家灘村已將種植蘑菇發展成為一項特色產業,蘑菇種植戶從最初的七八家增加到今天的150余戶,種植面積達197畝,平均畝產達16119斤,平均每畝收入達15000元至20000元。
這筆賬是明擺著的,肯定是賺錢,但蘑菇種植戶付出的辛勞與收獲顯然不對稱。村委會主任朱宗貴向記者道出了其中原因:每當到了蘑菇采摘高峰期,蜂擁而至的商販便乘機壓價收購,出售價最低時僅為8角錢。因為蘑菇比較“嬌氣”,必須快摘快賣,不然一兩天后放在家里就會變質。所以,村民都想將蘑菇早早出手,這就使每年收購蘑菇的商販大肆賺錢。
2006年4月,黃家灘村為了保護村民利益,緩解食用菌市場銷售不穩定因素,決定投資1100多萬元,在當地建起一座占地面積達14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屆時儲存蘑菇及高新蔬菜、軟兒梨等,從根本上穩定市場銷售價格,增加村民收入。按照朱宗貴的說法,用食用菌儲存冷庫儲存蘑菇,保質期可達到一個星期至10天左右,這樣就可以延時抑制商販壓價,達到調節市場價格的目的,讓村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記者隨后來到黃家灘村正在建設的食用菌基地現場,這座村民心中的“聚寶盆”已初具規模,預計2008年10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