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黑龍江省,小蘑菇種植“遍地開花”,并不新鮮;可新鮮的是,這幾年牡丹江市讓小蘑菇實現了“三級跳”,小蘑菇一躍成為大產業,把唯一的“中國食用菌之城”牌子收入囊中。
一跳:黑木耳“抻”出掛面來。2003年,牡丹江市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實施強力推進,很快,這一“不占地、不誤農時、效益頗高”的產業受到農民的普遍青睞。小蘑菇“走村串戶”,覆蓋了全市10個縣(市)區,發展專業村180個,培育專業大戶近2萬戶。食用菌產業形成規模,牡丹江市又在精深加工上下起了功夫。過去,所謂精深加工,不外乎“壓塊裝罐”(壓縮成塊、加工罐頭)。去年,牡丹江市一家名為“三通”的企業新生“創意”:以黑木耳為主原料,生產黑木耳營養餐、黑木耳素、黑木耳飲料、黑木耳掛面。如今,總投資1.5億元的黑木耳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項目已竣工,并進入試生產。
二跳:大市場“買全國、賣全國”。現在農民啥賺錢種啥,可又怕種多了“受憋”。作為“全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縣于2002年7月投資2200萬元建起了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當時想法挺“單一”:把東寧和周邊地區的生產的黑木耳“鼓搗”出去,別傷農。但始料不及的是,隨著東寧以及牡丹江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和拉動,大市場的集散功能也越來越強。
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的名氣越闖越響,不僅把牡丹江大部分木耳銷售出去,而且把來自本省以及吉林、內蒙古、遼寧、湖北等省市的黑木耳銷往全國各地,真正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目前,大市場年交易量達到30萬噸,交易額突破1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黑木耳產業龍頭和集散中心。
三跳:小蘑菇步入“循環經濟”。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壯大,牡丹江市積極扶持引導農民從一家一戶小作坊生產,走向社會化分工,實現社會化增值。鋸末、麥麩、草簾子、塑料袋、菌用器械等菌用生產資料都有專業公司經銷供應。
過去,種植木耳用菌袋“滿天飛”,污染環境,市食用菌協會在食用菌重點地區設立回收點,并在提高資源利用率上琢磨起“道道”。海林市實施了利用廢棄料集中還田技術,牡丹江市長效微生物復合肥公司利用廢棄料生產有機化肥,東寧縣建成了15家菌袋回收和塑料、有機肥加工企業,具備了年回收利用廢棄菌袋5億袋以上的能力。于是,農業生產―――秸稈利用―――食用菌―――食用菌培養基料―――有機肥料―――還田―――農業生產,一條完整的小蘑菇循環經濟鏈開始啟動。據統計,目前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廢棄料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5%以上。
經歷了“三級跳”,牡丹江食用菌實現了產業升級。今年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預計達10.2億袋(塊),總產量50.9萬噸,可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825元,總產值15億元。 (來源: 中國農產品加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