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古田縣鶴塘鎮南陽村種菇大戶彭宏偉真有些忙不過來了,他剛完成今冬12萬袋茶樹菇生產,馬上又迎來了2萬袋花菇的采摘旺季。“忙是忙了些,但一年下來掙個七、八萬是沒問題的。”他感慨地說:“還是鎮干部有辦法,推廣的菌類生產組合,讓我們的致富門路變寬了。”
鶴塘鎮是古田縣食用菌主產區,全鎮80%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近年來,該鎮大力實施“以菌興鎮”的發展戰略,加快食用菌產業結構調整,加大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力度。根據菌類生長的不同特性,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生產原料和加工方法,對其進行優化組合,打出了一套精彩的“組合拳”,拓寬了農民的增收路。據統計,去年該鎮生產各種菌類3500萬袋,產值1.5億元,菇農戶均增收在10000元以上。
該鎮南陽村有種植花菇的傳統,年種植花菇100萬袋左右,但花菇生產時間只在冬、春兩季,前些年,該村菇農大多守著幾千袋花菇過日子,增收步子緩慢。突破季節限制,實現全年種菇是該村農民增收關鍵。為此,該鎮通過考察,從三明引進了優質茶樹菇菌種,在該村推廣種植。該菌種是冬季種植,夏、秋兩季收獲,剛好彌補了花菇生產的時間空擋。“花菇+茶樹菇”的組合種植,讓該村四季菇香不斷,全年創收,菇農的收入明顯增加,食用菌的產量也逐年增加,今年種植量達到400多萬袋。預計,僅此一項全村可增加收入300多萬元。
該鎮不僅在食用菌生產季節上對品種進行組合,還在生產區域上做文章。根據“上下三口”村海拔高度差別大的特點,在高海拔的溪邊、東際、上井邊等上三口村種植適合加工保鮮菇的135號花菇,生產出來的鮮菇大多銷往韓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年掙外匯折合人民幣在100萬元以上。而在公路沿線等低海拔地區則種植適宜加工菇絲、菇片等光面菇,使品種優勢得到互補,拓寬了銷售渠道,防止了菇賤傷農。
此外,該鎮還在廢料重新利用、變廢為寶上下功夫,引進了對原料質量要求低的菌類新品種,利用廢棄的花菇、銀耳等菌糠生產雞腿蘑、雙孢菇、毛木耳等菌類,不僅節約了資源,還拉伸了產業鏈,使農民從中獲得了不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