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帶動了農民增收。產業實現了加快發展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云南省全省實現食用菌產量48.6萬噸、產值120億元、銷售收入1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20%和20%。其中:野生食用菌產量8.6萬噸,增長7.5%,產值80億元,增長18%。栽培菌產量40萬噸,增長25%,產值40億元,增長20%。食用菌產量、產值均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的產量36萬噸,產值100億元的目標。
產業帶動了農民增收。近幾年,云南野生食用菌以鮮品、速凍、加工食用品等多種形式開辟市場,因其美味、健康、營養等,頗受消費者歡迎,銷售增長促進野生菌采收、加工、物流等進一步發展,在野生食用菌采收季節,僅采收一項即為當地老百姓帶來可觀的收入。如迪慶州松茸年采集量在600—900噸,全州農民僅松茸一個單品一年收入近億元。當地以遠近聞名的松茸集散地為依托,以規模加工經營松茸和林下種植仿野生菌栽培的9戶企業為帶動,形成了松茸采集、加工、運輸、銷售產業鏈,“香格里拉松茸”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以野生食用菌為主帶動發展栽培菌漸成氣候,云南省全省栽培菌已初步形成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對農民增收起到積極作用。2015年保山市香菇、木耳、天麻、靈芝等種植合作社已發展近40戶,合作社種植面積超過3000多畝,產值達數億元。食用菌已成為施甸、騰沖、隆陽、昌寧等農村地區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怒江州近幾年食用菌種植從無到有,以瀘水縣怒豐食(藥)用菌有限責任公司帶動發展食用菌種植戶182戶、農民合作社11戶,產品以靈芝、香菇為特色,2015年公司僅銷售木耳、香菇450多噸,實現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開遠羊街鄉臥龍谷村將姬松茸種植作為村黨支部牽頭項目,號召全村黨員先行一步,在5個自然村種植200多棚,面積100畝,全年產量1165噸,實現產值857萬元,銷售收入932萬元,可觀的種植收入影響和帶動了農民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曲靖陸良縣馬街鎮從事食用菌種植1.1萬戶,種植面積93.21萬平米,年實現產值近3億元,在整個產業鏈上掙錢的農民近2萬人。昆明、楚雄、大理、紅河、文山等在一些區域種植食用菌,為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
受外貿形勢影響,出口持續下滑。自2013年以來,云南省以野生食用菌為主的食用菌出口連續下滑,2015年量增價跌。據海關統計:2015年云南省全省食用菌出口10865.6噸,同比增幅10.84%。出口創匯9571萬美元,首次跌下1億美元,同比下降17.6%。大宗商品松茸出口432.4噸,同比下降38.8%,出口值2455萬美元,同比下降35.6%;牛肝菌出口8366噸,同比增長18.8%,出口值4965萬美元,同比下降10%。其他栽培菌如香菇、金針菇出口呈增長,干香菇出口值增幅30.6%,鮮或冷藏金針菇增幅177.8%。
市場開拓取得成效。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出口隨著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和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其優勢逐年遞減,調結構,轉型發展,拓展國內市場成為明智之舉。轉型快,效果好,轉型慢則效果差。繼2014年食用菌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取得積極效果以來,2015年各企業尤其是野生食用菌出口企業更是把眼光投向國內市場,內部挖潛力、抓管理、降成本、搞創新,外部設網點、建窗口、抓市場、拓銷售。云南茂龍公司致力于松茸系列產品的加工研發,近幾年投放的新產品如松茸提取液、松茸罐頭、調味品及凍干食品等受到消費者普遍歡迎,企業還加大與電商合作力度,2015年實現經營收入5000多萬元,電商銷售1500萬元,電商銷售實現零的突破。云南凱森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重點實施產品從“田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標準體系控制,確保產品綠色、有機、健康。在出口下滑情況下,生產銷售仍穩步增長,2015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000萬元,出口創匯315萬美元,實現利稅245萬元(含免抵退稅)。易門叢山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始終堅持創新、綠色發展理念,開發食用菌多種新產品50多個,產品遠銷國際國內市場。2015年加工各種食用菌產品5000多噸,實現產值9480萬元,取得良好經濟效益。
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為支持產業做優做強,搞好服務,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在省政府《關于推進食用菌產業升級發展的若干意見》(云政發〔2007〕21號)和《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引導,把發展食用菌產業與培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相結合,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以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市場推動等形式,以產業發展園區化、規模化、標準化為方向,積極支持和鼓勵工商資本投入食用菌產業,通過項目支持、技術培訓、產業扶持、扶貧支持等經濟手段促進各類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市場主體,以土地流傳、股份合作、資本合作等利益聯結方式發展食用菌產業。省政府從2009年以來連續7年每年投入1000萬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設施建設、科技研發、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等,帶動社會資本近6億元投入食用菌產業,培育了一批產值上千萬元食用菌生產(加工)種植龍頭企業,成為助推產業發展的生力軍,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力量。2015年保山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制定了2015—2020年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為促進產業高效發展,在政府支持下,通過招商引資,保山富群公司與福建省福能集團合作簽訂了萬畝光伏食用菌產業發展項目,協議投資100億元,計劃3年建設投產后,新增食用菌產值50億元。本著“政府引導,龍頭帶動,群眾自愿,政策扶持,精準扶貧”的原則,保山市還分別在施甸縣的木老元鄉和擺榔鄉引導試點種植食用菌60畝,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以建檔立卡農戶扶貧為目標,力爭在3—5年內帶動5000戶貧困戶脫貧并形成示范。玉溪、大理等州(市)政府支持編制“十三五”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旨在通過“規劃”引領為今后發展提供支撐。省政府新聞辦在2015年4月和7月分別舉辦了以“魅力彩云南.特色云系列”為主題,“綠色云菌篇”和“互聯網+電商節”為專場的云南野生食用菌新聞發布會,邀請了省內外30多家媒體,對宣傳云南特色野生食用菌產品和開辟食用菌電商營銷新模式起到較好推動作用。玉溪易門、楚雄南華等野生食用菌特色縣、鄉還舉辦中國.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會、美食文化節等,迪慶州在昆明開展了“香格里拉松茸節”暨淘寶.特色中國迪慶(香格里拉)館開館活動。省商務、林業、商檢、海關、林業、瀕危辦等有關廳局還就各自職責搞好服務,積極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把產品推銷市場。在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發展的質量進一步提升。
協調服務,聚集產業發展合力。為認真履行省供銷合作社管理云南省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職能,推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省供銷合作社努力克服各級食用菌產業發展機構不落實、工作認識不到位、大部分州(市)沒有工作專項經費等實際困難,努力抓好協調服務。一是落實發展任務,跟蹤指導發展。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明確2015年食用菌產業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并將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州(市)供銷社,明確了各自的工作責任和具體的工作措施。為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各級供銷合作社加強調研督查和工作指導,到種植(加工)企業、食用菌集散地、農民合作社和野生菌資源保護地區等實地調研指導,了解和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促進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開展技術、資金、菌種生產供應、產品銷售等的聯合合作,推進產業加快發展。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省外企業發展食用菌產業。通過供銷合作社或與林業等部門合作,以勘界掛牌和科學保育等方式擴大野生菌資源保護基地,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確保產業發展的可持續。二是做好“十三五”規劃前期準備工作。省供銷社和玉溪、大理、保山等州(市)積極開展“十三五”產業發展規劃的前期調研等各項準備工作,以盡早編制出臺發展規劃,為今后五年發展提供保障。三是做好項目管理,用好用活財政資金。根據食用菌產業發展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各級供銷合作社與財政部門嚴格把關審核,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對項目的真實性、可行性進行實地勘察和項目申報資料嚴格審核,以及推進項目信息公開、網上申報、公示和專家論證評估等程序,做到風險可控、責任可追溯,切實保證財政資金專款專用、用好用活。2015年省級財政共投入935萬元,對按有關申報程序進行公示后的40戶企業給予扶持,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四是抓學習培訓。各級供銷合作社采取組織種植企業、農民合作社等開展食用菌現場技術培訓和跨區域學習培訓等方式,幫助提升當地食用菌種植技術和水平,2015年累計培訓上萬人次,通過持續培訓有的農戶還成了土專家。為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發展食用菌產業,省供銷合作社于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由分管領導帶隊,組織保山、昭通、楚雄、玉溪等食用菌企業、農民合作社業務骨干及食用菌管理人員15人到北京房山、通州和河北平泉、遵化等地學習考察,通過學習,學員們普遍認為學到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增強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信心。五是搞好服務。進一步加強與中國供銷合作總社食用菌協會匯報溝通,經常性了解全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動態,及時反饋有關信息;加強食用菌信息網站建設。以發布行業動態、工作信息、政策解讀等,加強云南食用菌產業發展對外宣傳工作的力度,促進對外聯合與合作。截止2015年12月底止累計發布各類信息6000多條,點擊率23萬多人次;積極配合省政府新聞辦組織以“魅力彩云南 特色云系列”為主題的“綠色云菌篇”專場新聞發布會、“綠色云菌 菌臨天下”“互聯網+電商節”新聞發布會,與省林業廳等共同參與發布,擴大了云南特色商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拓展食用菌市場做了較好鋪墊。六是鼓勵企業走出去。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南博會、農特產品交易會及省外農特產品展洽會。